這些都嚴重製約著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鄉村資源得不到有效開發利用,資源浪費大,經濟效益低。1987年全市近200萬公頃山地,畝平年產值隻有4.17元;
1.07萬公頃可利用水麵,畝均年產值隻有23元;106.47萬公頃草山、草場畝均年產值隻有1.68元。懷化市的領導看到了抓經濟開發必須首先抓好科學技術開發,要使科學技術轉化為農村的現實生產力就必須培養農村科技人才,這一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培養農村經濟開發人才的突破口就選在了農民職業技術教育上。
3.農、科、教諸部門自身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在80年代中期,懷化的農、科、教等各部門的條塊分割現狀與全國其他地區一樣,主要表現在部門分工割斷了資源開發的內在聯係,技物分離影響了科學技術發揮最大的增殖效益,部門之間的分權製約了科技培訓、試驗、示範、推廣的統一性。本來屬於一個有機整體的農科教由於分屬不同的部門,造成條塊分割,彼此之間缺乏聯係,機構、功能、任務、人員、資金重複浪費的現象十分嚴重,而效果又往往是事倍功半。部門間相互扯皮,結果人人認為十分重要的農民教育卻得不到重視或根本無人管。農業部門有農業專家和農業技術人員,但無教學場地,不能獨立地擔負起對農民的培訓任務;科技部門苦於缺乏培訓場地和配套的師資力量;教育部門苦於缺乏科技信息、專業課師資和實習基地,缺乏農民培訓的物質條件和資金,致使培訓手段不配套,低水平重複,學用脫節,嚴重影響了培訓的質量和效益。從職業技術教育係統內部來看,也是各自為政:教育部門分管職業中學,技校歸口勞動部門,中專歸口主管部門,存在多頭領導、宏觀失控的弊端。在科技推廣中農科教也是相對自成體係,各搞一套,缺乏統一的協調,致使許多科技成果進不了村,到不了戶。農科教條塊分割狀況的最大問題是忽視了原本有機統一的聯係,形不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合力。這樣的結構和功能在計劃經濟時期曾對國家的工業化、對農村進行控製和管理發揮過重要作用,而在今天,則很難適應市場經濟環境的要求。農科教結合是形成農村社會化有機服務體係的一條有效途徑。
(二)懷化市農科教結合的發展
懷化市農科教結合體製是伴隨農村改革和經濟發展而發展的,大體上經曆了三個階段。
1.初創階段(1984—1987年)。此階段以培養農村實用技術人才為核心任務,建立科技、教育與農村經濟相結合的運行機製。1984年,當時的懷化地區在農村第一步改革基本完成後,地委、行署認真總結了“失誤在山”的教訓,逐步把農村經濟發展重點由人均“一畝耕地”轉向“八畝山地”,明確提出了“八畝山地做文章,綜合開發奔小康”以及“山上建基地、山下建工廠、山外搞流通、科技創效益”的口號,發動群眾大搞山地、水能、礦藏和交通開發,發展邊界貿易,很快取得成效。由於基地建設和高效農業要求農民必須掌握有關的實用技術,1986年11月,地委、行署發出(86)35號文件《關於廣泛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工作的意見》,明確規定了培訓的指導思想、任務、目標、內容、方法和要求。《意見》提出:“七五”期間,全區計劃培訓農民一百萬人,使絕大多數農戶掌握一兩項過硬的實用技術。
根據《意見》要求,地委、行署成立了由分管農業、科技、教育的三名副專員和農、科、教、團委、婦聯等部門領導組成的領導小組,由地科協牽頭,有關部門抽調人員組成了培訓辦公室,負責組織管理、製定規劃、編印教材、協調關係等方麵的工作。各縣(市)鄉(鎮)也相繼成立培訓領導小組和辦公室,農業、科技、教育部門在政府的統籌下,三家攜手,各展所長,在全區範圍內揭開了為期五年的大規模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的帷幕。
至1987年底,全區地縣鄉三級共籌措培訓經費84.3萬元,編印培訓教材89萬冊,組織3200名科技人員下鄉講課和傳授技術,培訓農民20萬人次,使5萬多農民掌握了一至兩項實用技術。這一階段開展的全區性大規模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開始了農科教結合體製的初步嚐試,在組織協調、師資隊伍、教學場地、教材編寫、經費籌措和培訓管理方麵探索了一些有益的做法和經驗,初步形成了科技、教育和農村經濟相結合的運行機製,為以後農科教結合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發展階段(1987—1996年)。該階段以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為核心任務,形成了“政府統籌、農委主辦、教委主管、科技等部門配合”的農科教結合的體製。縣(市)農業職業中學是這一農科教結合方式的重要依托點。縣(市)農業職業中學是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主要陣地,是培養農村初級技術人才的搖籃。然而,過去由於受教委“一家獨唱”辦學體製的局限,懷化的所有農業職業中學均出現了專業師資力量薄弱、生產實習基地有限、辦學經費很少、教學質量差、生源匱乏等問題,學校幾乎麵臨著辦不下去的危險。農科教部門在發展農業職業技術教育事業中各具優勢:農業部門有比較健全的基層組織和農技推廣技術幹部隊伍,了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市場經濟發展趨勢;科技部門掌握了大量的科技信息、科技成果和推廣項目,但這兩個部門都缺乏培訓場地和教學設施;教育部門有教學場地和教學管理經驗,但缺乏專業課師資、推廣項目和實習基地。農科教結合新體製的形成,使縣農業職業中學成為縣一級農科教結合的依托和一個重要層次。
這種農科教結合的辦學體製與以往教委“一家獨唱”辦職教相比,主要特點在於三家共擔,各司其職。首先是“政府統籌”,即由主管農業、科技、教育的副縣長掛帥,由農科教等部門和農業職業中學主要負責同誌組成農科教統籌協調領導小組和校務委員會,其職能就是負責統籌農業職業中學的發展規劃、師資、場地、經費,理順各類關係,指導、檢查、督促部門辦學。其次是“農委主辦”,由農委一名副主任擔任或兼任校長,其職能是根據農村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提出人才培訓方案和招生計劃,審定專業設置,從農口係統抽調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專業課教師,向農口各部門及鄉鎮企事業單位推薦畢業回鄉學生等。其三是“教委主管”,其職能是督促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政策,加強教師人事調配和管理,學生學籍管理,配備教學設備,提供教育經費,指導教學業務的開展等。其四是“科技部門配合”,科技部門的職能是為農業職業中學提供科技信息,安排科技項目及配套經費,引進新成果、新技術、新品種,指導生產和科技實習等等。這樣,在政府統籌下,農科教三家攜手,各司其職,共同承擔農業職業技術教育辦學的任務,使農業、科技部門也挑起了辦職教的硬擔子,改變了教委辦職教“孤掌難鳴”的舊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