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懷化市農科教結合的背景(1 / 3)

第九章 我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三)——懷化市農科教結合模式探討

農民職業技術教育中存在的最大問題莫過於教育機構和教育渠道的條塊分割,各自為政。涉及農民教育和農業技術推廣、普及的單位不下幾十個,但他們相互之間缺乏聯係和協調,都認為農民教育重要,都認為自己的部門是實施農民教育的最重要的部門,但實際上都沒有擔負起教育農民和提高農民素質的責任。重複工作、形式主義的現象十分嚴重,有時一個農村典型被十幾個部門上報為自已的工作成果。這種各自為政的現狀實際上使農民教育成為各個部門都不管的死角。因此如何協調各個部門的關係,統籌安排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內容、方法和途徑,就成為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在諸多的改革措施中,農科教結合是影響最大的一個。所謂農科教結合,就是為克服實際存在的農業、科技、教育相互分離的現狀,把與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科學技術的運用和農民素質的提高等有關的各類要素結合起來,圍繞著農村發展這一目標,密切聯係、優化結構,從而實現整體教育效果最大化的過程。湖南省懷化市農科教結合的做法具有代表性。

懷化市地處湖南西南部,與黔貴川等省交界,屬於雲貴高原邊緣的第二階梯。該市轄13個縣(區),總人口481萬(其中農業人口392萬),國土麵積2.76萬平方公裏,其中耕地362畝,山地3114萬畝,山地麵積占80%,人們用“八山一水一分田”來概括這裏的資源狀況。但在這個擁有多個國家級貧困縣的地區卻擁有眾多光環,它是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全國林業改革試驗區、全國農業綜合開發重點項目單位、全國農科教結合示範區、東西部結合示範區等。1999年全市農業總產值達到44.5億元(1990年不變價),比1995年增加7.51億元,增長20.3%,其中種植業增長23.2%、林業增長0.94%、畜牧水產業增長25.6%。2000年農民純收人達到1927元,比1995年增長20%。為了探討懷化市農業持續發展的動力和原因,我們於2001年8月對懷化市農科教結合的經驗做了調查,先後召開各種類型的座談會12次,聽取了市、縣、鄉農業、科技、教育等方麵的經驗介紹,深入到縣鄉村對職業學校、農民技術學校和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基地進行了考察,同農民進行了廣泛的交談,所到之處呈現出一片學科學用科學調整農業結構的景象。是什麼支撐和推動了懷化市農產品的換代升級?我們認為在懷化市的諸多經驗當中,關鍵在於通過農科教結合解決了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問題。

懷化市的農科教結合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對農科教結合的理解,是以發展農業經濟為中心,以科技為動力,以教育為基礎,集農業、科技、教育三位於一體,把人才培訓體係和科技推廣體係結合起來,把農業開發、科技開發與智力開發結合起來,通過統籌協調,使農業、科技、教育等各部門的人力、財力、物力得到綜合利用,合理配置,發揮整體優勢,形成合力,取得人才培養、科技開發和農業經濟振興的最佳效益。

(一)懷化市農科教結合的成因

懷化市農科教結合的出現是適應當時農村社會發展需要的產物,也是農業、科技、教育等部門自身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1.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的要求。改革開放給貧困地區經濟注人了一些現代因子,但遠未形成對傳統社會經濟格局的根本性影響。從其地理、經濟和社會特征來看,懷化市仍屬於欠發達農區。經濟效益比較差,豐富的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低,農副產品加工率低,人口的總體素質水平仍然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按照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經濟的發展與生產力的水平有關,而生產力水平又是由科學技術和勞動者素質決定的,可以用下列公式表:

生產力水平=科學技術×(勞動力+勞動手段+勞動對象)

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其實質是實現了人和土地的結合,即實現了勞動力和勞動對象相互關係的再調整。從生產力的角度看,這雖然隻是一種淺層次的結合,但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農業的發展,人地結合對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所提供的動力越來越小。農村經濟要進一步發展,需要進行第二次的結合,即科學技術和勞動力、勞動手段、勞動對象的深層次的結合。其中,因為人是生產要素中能動的因素,所以這種結合的關鍵是人和技術的結合,即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進而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把傳統的粗放型農業轉變為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的集約型農業。可見,農村經濟發展必須靠科技,而科技的主要載體是人,人隻有通過受各種教育(尤其是職業技術教育)才能掌握現代科技。從這個道理上講,農科教結合是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必然選擇。

就懷化的情況來說,1978—1984年,農業總產值中科技進步的作用不到20%,在聯產承包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後,靠傳統種植業增收越來越困難,於是農民便產生了一種強烈的靠種植業、養殖業增加收入和發家致富的衝動。為了滿足農民的需要和發展懷化市經濟,當時的懷化地委提出了“山上建基地,山下建工廠,山外抓流通,科教創效益,再造一個懷化”的戰結構想。農民開始承包荒山、水塘,種植經濟作物和發展養殖業,同時也激發了學習農業科技的願望。

2.開發農村人才的要求。懷化市在1984年以後,經濟發展速度及生產力水平都落在全省之後,農民有致富的積極性,但致富的步伐卻很慢,主要問題在於農民的智力開發慢,農業職業技術教育落後,農民文化技術素質低。從文化程度上看,全市農業勞力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僅占6.1%,初中以上文化的占18.9%,小學文化占41%,文盲占33.8%;從農民技術結構上看,全區各種能工巧匠、具有一技之長的農民隻有8.43萬人,僅占總數的3.8%。據對367戶農民的抽樣調查表明,多少能掌握一些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隻占20%,基本上沿用傳統技術進行生產的占57%,連傳統技術都不懂,生產能力低下的占23%。從觀念上看,表現為資源的豐富帶來生產上的“小而全”,信息的閉塞演化成心胸狹隘的“山溝意識”,產業結構的單一帶來了人的思維方式的簡單化,生活方式的古樸形成深厚的宗派思想和家族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