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承德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改革思路與經驗(1 / 3)

承德市地處山區,人們常用“七山二水一分田”來形容承德市的地理環境特點,人均耕地麵積隻有0.5畝,但擁有豐富的物產資源和旅遊資源。承德市經濟發展比較緩慢,直到1994年農民人均收入還不到1000元。限製承德市發展的因素很多,人的素質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有人稱承德市為“農業大市,人才窮市”,特別是農業科技人才奇缺,每萬名農民擁有的農業科技人員數量90年代初僅有2名。造成人才缺乏的原因主要是教育的落後,這使得有限的土地資源得不到充分地利用,大量有價值的自然資源得不到合理開發和利用,農業技術推廣的難度很大。果樹在山裏自生自滅,作物品種幾十年得不到更新,新技術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在實踐中承德市委、市政府的領導認識到,經濟的落後關鍵是人的落後,人的知識的貧困和觀念的落後與經濟的不發達構成了惡性循環。如何打破這種惡性循環的怪圈,教育是最為有效的途徑。他們首先選擇了成人教育,根據承德市發展需要以承德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為依托實施了以三個“綠色工程”為主的成人教育規劃,即“千人農業專業人才培訓工程”、“萬人綠色證書培訓工程”、“百萬農民普訓工程”,逐漸探索出了一條“以梯次人才培養為宗旨,以學用結合為手段,以科教興市為目的”的貧困山區農廣校成人教育之路。

(一)承德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辦學現狀

承德市農廣校是隨著中央農業廣播學校的建立於1981年成立的。當時隻有一個人背著一台錄音機走家串戶,組織收聽農廣校的課程,為農民傳播農業知識。如今承德市農廣校已經發展為具有市校、縣校和鄉鎮教學班的完整教學、示範體係的農業與農民教育係統。全市具有專職辦學人員125人,兼職教師達400多人;累計招收中專學曆學生16191人;累計招收大專證書班、大專函授、大專二學曆、專科升本科等層次的學員12859人,開設專業12個;招收研究生班學員823人,已經形成了多形式、多層次、多途徑、多規格的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格局,為承德市培養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初、中、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各類畢業生中有3人被河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北省十大傑出青年”稱號,35人成為市級以上技術拔尖人才,3人走上了副市級領導崗位,200多人被選拔到副縣級領導崗位,1500多人擔任了鄉鎮領導幹部,3700多人成為農業技術推廣的骨幹,500餘人成為農村的“田秀才”、“土狀元”和脫貧致富“能人”,被當地群眾和新聞界譽為“塞外名城‘小黃埔’”、“沒有圍牆的學府”,為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1.承德市農廣校的辦學人員的構成。承德市農廣校的辦學人員構成,有三個顯著特點。首先表現為專職管理人員少而精。專職管理人員與教師的比例為1:19,避免了專職管理人員過多而帶來的人浮於事現象。承德市農廣校教師不僅具有比較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在長期服務農業和農民的實踐中也積累了較豐富的農業實踐經驗。同時他們把握了遠程教育的特點,熟悉遠程教育的方法,能熟練運用各種媒體進行教學和輔導。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中的許多人培養出了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他們充當了組織者、發動者、協調者的角色,使農廣校能夠在複雜多樣的環境中不斷創新,選擇靈活多樣的方式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

其次,有一批高水平的兼職教師隊伍。由於農村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民對農廣校所開設的專業類型要求越來越複雜,為農民提供的科技服務內容越來越豐富,其科技含量和技術的先進性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僅僅靠農廣校內部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承德市農廣校采用了“外引內聯”的方式,聘請了市內外專家教授和科技人員400多名協助農廣校開展農民教育和科技普及,其中從大專院校聘請的專家教授就達138人。專職教師與社會兼職教師的比例達到1:31,遠遠高於全國農廣校的專兼職教師比例。承德市農廣校先後與中國農業大學、河北工業大學、河北經濟貿易大學、河北農業大學、河北建工學院等高等院校開展廣泛合作,借用外部智力資源為發展承德市的經濟服務。在市內,農業局、畜牧局、林業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農業專家和科技人員大都擔任過農廣校的兼職教師。在承德市,各縣都結合自己的教育特點和服務內容聘請了有關專家做兼職教師。是承德市圍場縣農廣校綠色證書實用技術培訓講師團專家名單,可以看出,它集中了縣有關部門的專家,構成了有雄厚實力的專家團體,為農民提供講課、技術谘詢等服務。

不僅如此,承德市農廣校還特別重視從有實踐經驗的農民技術員、有成就的農廣校畢業生中選拔人才,作為農廣校科技教育試驗、示範的指導教師,形成了從理論到實踐、從科技成果研製到有效的示範推廣的農民教育體係,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

再次,承德市農廣校工作人員的學曆構成有了較大的變化。在125人中,有研究生層次的3人,本科學曆的50人,專科學曆68人,中專學曆3人,高中學曆的1人,專科、本科以上的人數所占的比例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承德市屬於貧困山區,原來農廣校師資學曆偏低,通過派出學習、組織進修、提供自學條件等,在近幾年師資學曆構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多年來,他們始終把師資隊伍建設放在應有的地位,共投資90多萬元,舉辦師資培訓班93期,共培訓師資4800人次。從1989年開始,每年舉辦1~2期特色農業技術培訓班,使每個站校有2名教師掌握適合當地的過硬的技術;每年舉辦一次遠程教育研修班,學習和討論農業遠程教育的理論和規律,從而增強了農廣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理論水平和業務素質以及運用現代傳播技術的能力。他們還特別注重選擇思想素質好,理論基礎紮實、有實踐經驗的人,幫助他們明確主攻方向,使他們成為某一方麵的帶頭人,並逐漸形成了穩定的在職培訓製度。

對教師的培養,承德市農廣校還特別注意不斷加強教師思想教育和師德修養。一是事業心的培養,激發農廣校教師對遠程教育的興趣,並要把這一事業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要有為農業教育事業獻身的精神;二是責任心的培養,作為農廣校的輔導教師要有強烈的責任感。我國的教育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民,沒有廣大農民的知識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農廣校的教師所肩負的責任是重大的,在麵對相對艱苦的環境裏,沒有強烈的責任感是做不好這項工作的;三是要有愛心,教師對學員要誠心誠意,充滿愛心。隻有熱愛學員,才能獲得師生之間的心靈相通。同時學校也努力提高教師的科技文化素質,加強實踐技能的培訓工作。近幾年來他們根據青年教師實踐經驗相對不足的情況,每年都聘請專家、教授對學校的教師進行專門的實用技術培訓;同時鼓勵教師到生產第一線,搞試驗,搞承包,幫助農民致富。通過以上多方麵的工作,學校已擁有了一支業務素質高、實踐能力強、授課水平高、甘願為農業教育奉獻的教師隊伍。

2.承德市農廣校的組織機構。組織結構直接決定了組織中的指揮係統和溝通網絡,不僅影響工作效率,而且影響組織成員的社會心理功能。組織結構的複雜性、集中性取決於工作的性質。承德市農廣校根據自身的工作性質和任務普遍采用了“直線式”的組織結構,這種結構管理幅度大,管理層次少,具有較高的工作效率。承德市農廣校的組織設置。辦公室的七要職責是負責後勤保障工作、財務和人事管理,是農廣校的協構部門;教務科的職責是負責日常的教學管理、負責教學質量的監督和監控,提供教學服務;科技開發部的職責是對外開展教學設施服務,開發教學設備,提供技術信息,開展科技經營服務;農民培訓部是承德農廣校落實中央農廣校“工作重心下沉”的方針而成立的機構,負責農民科技培訓,綠色證書培訓,職業技能鑒定等工作;農廣校還設有職業介紹所,負責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學員就業提供服務。

承德市農廣校無論是市校,還是縣校,其結構組成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有一個實體。如市農廣校有職業介紹所和科技開發部,圍場縣農廣校有蔬菜種子公司等。農廣校辦開發實體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一是為農民提供新的農業技術、新品種和其他科技信息,不斷為農廣校服務農民提供科技來源和動力,保持了農廣校的辦學活力;二是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這些實體大都與高等院校、科研部門保持著密切的聯係,能及時把農業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紹到承德市,為農廣校教學提供很好的科技載體,使農廣校成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係農民的橋梁;三是在傳播科技的同時也為農廣校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這對穩定農廣校的教師隊伍,改善辦學條件,彌補辦學經費的不足具有重要意義。

3.承德市農廣校學生來源的變化。承德市農廣校招生情況隨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和農廣校工作重心的調整,近些年發生了5個方麵的變化。

第一,中專招生數量在減少。中專層次教育一直是農廣校教育的主體,主要招收對象是鄉鎮幹部。隨著鄉鎮幹部學曆培訓的逐漸完成,這部分生源越來越少,各類學校擴招導致生源的競爭,應屆中學生選擇農廣校的也相應減少,導致了近幾年招生人數逐年減少。

另一個原因是農廣校工作重心的調整。為了落實農廣校立足農業、麵向農村和服務農民的方針,提高農廣校對農民技術教育的作用,河北省農廣校提出了農廣校工作的六個轉變,即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由階段性教育向終身教育轉變;由注重中專學曆教育向多層次、多形式、多功能教育轉變;由注重傳統學科教學向基礎性、實用性、普及性的科技教育培訓轉變;由傳統教學方法向現代傳播手段和教學方法轉變;由注重理論教學向教學、推廣和生產實踐相結合的方向轉變。

第二,農民學員的比例在上升。在我們的其他調查中發現農民對學曆教育一般不感興趣,他們更重視實用技術的學習和掌握。但是在承德的農業廣播電視教育中農民學員的比例卻逐年提高,1993年農民學員就占到當年人學總數的41%,1997年農民學員首次超過了當年人學學生總數的50%(為69%)。

究其原因,一個重要的方麵是承德市農廣校樹立了一種強烈的競爭意識。近幾年來麵向農村招生的學校很多,各行各業都到農村來挖人才,造成農村供秀人才的流失。農村勞動力需要向非農產業轉移,但農村發展同樣需要優秀的人才,否則先進的科技就不能被應用,農村的發展就會受到限製,甚至會長期處在貧困——人才流失——更加貧困的惡性循環中。正是從這一考慮出發,承德市農廣校依靠自己的優勢,引進高新技術成果,采取多樣化的辦學形式和靈活的教學方式吸引了大批農村優秀學員,使學員從“要我學”的態度轉變為“我要學”的新內在動機。他們堅持開門辦學,不惜重金聘請北京知名教授來承德講學,傳授農業高新技術。農民學員反應“聽得懂,用得上”,非常歡迎。

承德市農廣校所開設的專業也緊緊抓住農民的需要,先後開設的專業類型有種植業類、養殖業類、經濟類、管理類、機電類、加工類等,適應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2001年中國農業大學與承德市農廣校聯合在承德市農廣校設立了全國第一家現代遠程教育工作站,加快了農廣校服務農村的現代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