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承德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改革思路與經驗(3 / 3)

第二,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不斷提高培訓層次,調整專業構成和課程結構。在中國貧困問題的研究中,自從有人提出了“貧困的本質是貧困主體發展能力不足”這一觀點以來,貧困人口素質及其發展能力與貧困狀況的內在聯係,就在不同層次和角度上一再成為人們研究的一個重點。如何通過教育提高貧困主體的發展能力,承德市的經驗告訴我們,科學技術教育和思想觀念教育兩個方麵都是不可缺少的。科學技術的教育不僅要使人們知道怎麼做,而且要使人們知道為什麼這樣做。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有知識、有頭腦的農民不再滿足於機械地模仿、簡單重複一些生產技術,而是需要對外來的技術結合當地的特點進行改造或創造出新產品和新技術,這就需要使學員係統掌握科學技術的基本原理。根據這一要求承德市農廣校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開展了中專、大專專業證書、大專函授、大專二學曆、本科以及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等層次的成人教育,並從中國農業大學聘請高水平的專家、教授來傳授科學研究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這樣大大推動了貧困地區科技人員科學素質的提高。有了高素質的人才,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變得更有效了,不少掌握了現代科學理論的學員自己開發了新技術,創造了新產品,湧現出了一批農民農業技術企業。

在引進科學技術的同時,承德市的成人教育同樣重視了思想觀念的引進。因為社會發展的實踐證明了一個普遍的事實,那就是社會的現代化不僅要求有現代的技術,還要求有現代的思想觀念。而現代觀念的培養比科學技術知識的教育更艱巨、更複雜,它表現為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依賴於良好的社會氛圍。為了促進人們觀念的現代化,承德市農廣校采取了三個措施,首先根據承德發展的實際需要增設了多個專業,在原來的農學、畜牧和農業經濟三個專業的基礎上,增設了會計統計與審計、企業經營管理、農村電氣化、現代農村綜合管理、經濟法、經濟管理、工商管理、國際商貿管理、金融、土地規劃與利用、農業科技推廣等專業,形成了融農村種植、養殖、加工、產供銷、農工貿於一體的專業學科體係。多專業辦學體係的形成不僅滿足了農村現代化建設對不同專業人才的需要,更為重要的是創造出了多元的學習氛圍,為人們提供了接受新觀念和形成新的思維方式的環境。其次,在課程設置方麵,他們注意增設了諸如現代法律理論、現代經濟學理論、現代社會學理論、現代行為學理論以及現代科學發展、知識經濟和現代管理等直接與現代意識、現代觀念和現代思維方式有關的學科,使承德的成人教育內容不斷豐富,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其三,利用市外智力資源,聘請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地的專家、學者來承德市授課或進行技術谘詢。這些專家、學者不僅為承德市引進了新技術,也帶來了新思想。正是這種多渠道、多層次的教育思路,在承德市形成了一種立體的、全方位的教育與學習環境,培養了大批具有綜合素質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更為重要的是使更多的人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有效地促進了人們現代性的成長。

在談到成人教育對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時,承德市袁福副市長做了精辟的分析,他認為經濟欠發達有曆史的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貧乏的知識和貧困的文化心理是製約社會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承德市確定了科技興市和開放帶動的兩大發展戰略,都離不開教育,特別是成人教育對提高人們的科技素質和觀念素質發揮著其他途徑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承德市的特點,市政府確定了玉米製種、食用菌開發、馬鈴薯、反季節蔬菜、肉牛、果品加工等12個主導產業。從事這些產業的骨幹力量都是農廣校培養出來的具有現代科技知識和現代思想觀念的年輕人,他們接受新技術、新思想最快,也最有創造性,一大批科研成果在承德市得以應用推廣也正是有了這樣一批人才。玉米製種、水稻旱育稀植、日光溫室、絨山羊改良、南麥北移等項目依靠的主力都是農廣校畢業的學員。具有現代觀念的人們,不再是被動地等待別人推廣科技成果,而是主動出擊尋找適用於當地發展需要的科研成果,他們不僅積極應用別人的技術,而且善於創造性地使用和發展這些技術。

第三,把各級幹部的係統培訓作為成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幹部素質,通過幹部的帶動作用促進整個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是承德市成人教育的又一個特點。幹部在地區發展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一個單位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與幹部的素質密切相關。承德市委組織部尹誌宏副部長為我們介紹了承德市幹部的構成,承德市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管理幹部總數81821人,同發達地區相比一個突出的差距是幹部受教育的程度低,具有研究生學曆的隻有23人,占0.028%,有本科學曆的7129人,占8.71%,大專學曆的有26579人,占32.48%,中專學曆37409人,占46.09%,高中學曆5611人,占8.86%,其他占5.83%。這種幹部構成狀況不能適應承德市發展的要求。為了迅速改變承德市幹部知識結構,提高科學文化水平,承德市委、市政府把分享北京的智力資源作為促進承德地區發展的重要措施,對幹部的培訓是落實這一措施的重要一環。

承德農廣校利用重點大學的技術、學科和人才優勢對在職幹部進行了較大規模的培訓。基層幹部的培訓重點是科技知識和管理知識,這兩個方麵是他們在基層為農民解決實際問題和發展農村經濟缺一不可的。圍場縣廣發永鄉副鄉長蘇永芳1985年參加農廣校培訓後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更新了全鄉的馬鈴薯、玉米、穀子、蓧麥等主栽品種,全鄉每年增產馬鈴薯480萬千克,增加農民收入100多萬元,廣發永鄉成了全國聞名的馬鈴薯繁種基地。1990年蘇永芳任楊家灣鄉黨委書記後,大力開展科技興農活動,發展玉米雜交製種基地,推廣地膜覆蓋技術,每年生產雜交玉米種子200萬千克,增加經濟效益500多萬元。他所取得的成績正是得益於對幹部的技術培訓。平泉食用菌廠廠長梁希才參加了食用菌生產培訓,自學了大學的《微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等十餘種有關食用菌栽培的專業書籍,掌握了全省食用菌生產品種的一整套栽培管理技術,1989年全縣發展了31戶45噸滑子菇,但由於信息不靈,產品不能變成商品。他深感自己的知識結構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他又參加了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習。通過學習他在更高的層次上對食用菌的市場進行了分析,製定了“以農戶為基礎,以信息為先導,以技術為前提,以質量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以服務求發展”的食用菌發展方針,使全縣食用菌生產規模迅速擴大,專業戶由原來的24戶發展到817戶,並建立了中國第一家食用菌中外合資企業,每年創外彙120多萬美元。正是有了技術和管理兩方麵的知識,才使基層幹部能夠根據市場的變化,掌握生產的主動權。像這樣的鄉長、黨委書記、廠長、經理在承德市有一大批,成為群眾致富的帶頭人。

處在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幹部,對更新知識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他們除了需要學習科學知識和管理知識,更需要更新觀念。為了適應這一需要,承德的成人教育針對處級以上幹部更新知識結構的要求,重點加強了社會法製、經濟管理、行政管理、政策分析、社會學理論與社會調查等方麵課程,並開辦了研究生層次的教育。幾年來有105名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參加了與中國農業大學聯合舉辦的農業科技高級研修班,有258名幹部參加了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的學習,有3253名參加過各類培訓的學員擔任了縣、鄉、村各級幹部,有563人擔任了企業的廠長、經理有60人次獲省、部級獎勵,有151人被評為市級以上拔尖人才。通過培訓,使幹部的知識結構和觀念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承德市政協文教衛生委員會主任趙秀芳作為學員,對我們說:“學曆對我們這些人已經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但是通過這種高層次的培訓使我們獲得了新知識和新的思維方式,更新了觀念,這對我們是最為寶貴的。承德市幹部培訓的課程設置符合承德的實際情況,特別是中國農業大學知名教授的講授,極大地滿足了我們對知識的渴求,對開闊視野、提高理論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的確,許多幹部就是在不斷地接受成人教育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承德縣組織部副部長李世香就是其中之一。李世香原來在鄉裏工作,他體驗到農民不信賴不懂農業技術的幹部,因此他參加了農廣校農學專業的學習,利用所學的知識為農民解決了許多生產上的問題,受到農民的歡迎。他被提升為鄉黨委書記後,感到僅有科技知識不夠用了,於是又參加了農廣校和中國農業大學開設的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習。這些知識不僅幫助他出色地完成了鄉黨政領導工作,也使他獲得了企業管理的知識和能力。1996年縣裏派他去一個瀕臨倒閉的水泥廠任廠長,他利用所學的理論與方法革新了生產方案,建立了新的管理製度,使這個廠迅速扭虧為盈。1997年又被調人由於經營不善而停產的承德瑪鋼廠任書記,使這個廠不到一年就恢複了原有的生產水平,而且使產品出口到韓國、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解決了1000多人的就業問題。他說“如果不是接受兩次高質量的培訓,我不可能獲得這些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也不會有這樣的膽識。現在任組織部副部長,感到理論水平亟待提高,還要繼續接受更高水平的培訓。”許多事實都證明提高人的素質是貧困地區獲得自身發展能力最基本、最持久的動力。

§§第九章 我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