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重視對農民的短期培訓。結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民開展短期實用技術培訓,是承德市農廣校近10年來始終堅持的一項重要工作。從1990年開始,累計已培養“綠證”學員4.2萬人,實用技術培訓8萬人次,普訓農村幹部群眾78萬人次。承德市農廣校的農民職業技術短期培訓一般以項目為載體,采取一事一訓的方式,如結合馬鈴薯脫毒項目開展馬鈴薯種薯栽培的技術培訓,結合發展小尾寒羊項目進行的養殖培訓,結合玉米製種項目進行的玉米育種培訓,結合推廣水稻旱育稀植項目進行的水稻栽培技術培訓等等。十幾年來,承德農廣校先後推廣實用技術173項,顯著提高了農民的科技水平和發展能力。
(二)承德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工作中心下沉的具體措施
“穩定中專,向兩頭延伸,工作重心下沉”是中央農廣校在新的形式下提出的辦學方針,目的是拓展辦學領域,增加辦學層次,特別是要在開展科技扶貧、農民實用技術培訓方麵下功夫。然而由於受到各方麵條件的影響,農廣校“工作重心下沉”遇到諸多的困難和問題,要把“工作下沉”落到實處,切實為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做出貢獻還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承德市由於具有較好的辦學基礎和長期以來與農民和高等院校的聯係,在農廣校“工作重心下沉”方麵做出了自己的特色,這對全國農廣校辦學方向的調整乃至整個農民教育都有十分有價值的借鑒意義。他們的主要做法包括以下三個方麵的措施。
1.全麵實施“龍頭雙帶”工程。承德市農廣校根據承德市提出的“圍繞產業搞培訓,搞好產業促調整”的原則要求,在廣泛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確定了通過“龍頭雙帶”工程來推動本市新時期農民技術教育和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基本思路。所謂“龍頭雙帶”工程,是以中國農業大學等單位為農業高新技術成果資源的龍頭單位,通過引進其科研成果和智力資源到全市縣鄉進行示範推廣,一是帶動當地的農業新品種和新技術的應用,二是帶動農廣校教師和鄉村農業技術人員水平的提高以及農村農民科技帶頭人隊伍的形成,以此推進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該工程一方麵可以加速農業高等院校科研成果的轉化速度,另一方麵滿足了農民迫切需要的高新農業科技的引進,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
近3年來,“龍頭雙帶”工程已經在承德縣、寬城縣、圍場縣和隆化縣建立起了5個“農業科技教育示範園”基地,聘請了中國農業大學果樹、蔬菜和生物技術專家7人,與承德市農廣校一起共同從事設施農業和無公害蔬菜等高新技術的示範活動。先後引進動植物新品種40多個,所發揮的示範、輻射作用和取得的效果歸納起來有四個方麵:其一,促進了農廣校辦學人員辦學思想和工作作風的轉變。由傳統的脫離農村和農民實際需要的為辦學而辦學的做法,轉變為緊緊圍繞著政府農村的中心工作和農民的實際需要,深入農業生產第一線,以點帶麵,使農廣校服務農業、農民和農村的工作更明確、具體和有針對性。其二,促進了農廣校教師掌握高新農業技術和提高實踐水平。市、縣農廣校常年有20多名教師在基地進行高新農業科技項目的落實和組織工作,不僅掌握了最新的農業科技動態,也學會了高新技術的操作技能,豐富了運用農業科技的經驗,這對整個農廣校教學質量的提高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三,解決了農民生產實踐中胡具體問題,顯著提高了農民的科技素質和科技意識。教授、專家直接到田間地頭指導農民生產,回答新技術采用過程中的問題,舉辦講座(2001年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僅在圍場縣就為農民舉辦了8次農業技術知識講座),使農民接觸到高水平專家的指導,極大地激發了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其四,提高了農民的收入。由於新品種和新的栽培技術的采用,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民獲得了實惠。在圍場縣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由於品種優化,技術培訓和指導到位,每畝收益比傳統品種和栽培技術高出千元以上,由原來的每畝收入400元,提高到每畝1500元以上,受到農民的歡迎。
2.實施“素質工程”。“素質工程”是一項河北省農村村級幹部教育工程,承德市的“素質工程”由農廣校承擔。在近兩年中,共培訓村幹部2031人,課程內容除了農業科技外,主要包括大量的政治思想、法律政策等內容。承德市農廣校在實施“素質工程”的過程中認識到,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農村幹部的素質有密切的關係,這種素質不僅包括科技文化素質,更主要的是思想觀念素質。農村幹部思想觀念的轉變是農村獲得穩定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承德市農廣校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等方麵做了改革,特別是組織村幹部開展學習交流,開拓了村幹部的視野和思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強化“綠色證書”培訓。承德農廣校辦學20多年來,始終堅持了為農村兩個文明服務的辦學宗旨,堅持學用結合的辦學遣路。在農民教育實踐中,他們逐漸了解到來自農業生產第一線的農民,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困難,希望能掌握一兩門發家致富的農業實用技術,對那些與生產實際聯係不大和過深的理論知識興趣不濃,積極性不高。根據這個特點,承德市農廣校充分發揮農廣校體係和網絡優勢,根據農業主管部門的規劃和要求,大力實施“綠色證書工程”、“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工程”、“農技電波人戶工程”、“農科教結合百千萬工程”,以增強農民運用科技增收致富的本領為目的,大幅度的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提高農民文化科技素質的同時,有針對性的傳播和推廣先進、實用農業科學技術。首先是送教上門。“送教下鄉”把學校辦在鄉鎮、村莊、田間地頭,使學員不離崗,不離鄉,就地培養,就地使用。其次是因地製宜,因需施教。改變了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一刀切”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個性化教育,根據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需要,把課本知識與實用技術相結合,農民需要什麼,教師就教什麼,以農民為中心,讓農民處於主導地位。學員們對所學的內容,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懂,用得上,大大激發了他們學習農業技術的積極性,為全市培養了農村科技人才1.6萬人,有1.1萬農廣校的學員靠科技致富,並帶動5.1萬戶農民率先進入小康行列。興隆鎮有個叫王雙全的農民,通過在農廣校學習農業科技知識,對農業科技產生了極大的熱情和興趣,在自己家裏開辦了“農業科技書屋”、“農業技術研究所”,先後引進和推廣農作物、果樹、畜牧等新品種、新技術30多項,培訓村民900多人次,使全村60%以上的青年掌握了1~2項致富農業實用技術,把一個原來的貧困村變成了小康村。
(三)承德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開展農民教育的主要啟示承德市農廣校在眾多農民教育機構和農業技術推廣普及機構中脫穎而出,成為承德市引人注目的辦學機構。他們的工作成就也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不斷加大對農廣校的支持力度,先是將市農廣校由科級升格為副處級,2000年又升格為正處級事業單位;同時將“承德市成人教育中心”設在市農廣校。2001年3月,經市政府研究同意在市農廣校又掛了“承德市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的牌子。農廣校何以受到如此高度的重視,是與他們堅持為農民服務的方向和不斷探索貧困地區成人教育規律分不開的,特別是在以下方麵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
1.認識到經濟落後的根本原因在於人的落後。現代人力資本理論認為,區域經濟實力取決於區域擁有的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存量的數量和質量。在信息時代區域經濟競爭能力更依賴於人力資本存量的數量和質量,即勞動者的素質。長期以來承德市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在於人才缺乏,造成人才缺乏的原因主要是教育的落後,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受教育程度低。改革開放前,全市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僅為2.5年,文盲半文盲156萬人,到了90年代初,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也隻有7.5年。二是普通教育脫離農村實踐。長期以來,普通教育沒有能擺脫升學教育的束縛。每年承德市有4.5萬名(占全部畢業生人數的65%)中學生返鄉,由於缺乏農業科技知識和技能,不能承擔科教興農的重任。而每年從這個貧困山區考上大學的1400多名學生,返回承德市的不足10%。三是人們觀念的落後。農民普遍表現出進取不足而守成有餘的心理特征,突出表現為創業意識微弱,容易滿足現狀,對風險的心理承受能力低,害怕冒險和挫折,在生產、生活中獨立性和主動性較差,有著較強的依賴思想和聽天由命的觀念,難以打破傳統的生產和生活習慣,對新事物、新現象持觀望、懷疑甚至排斥的態度。
科技文化素質的低下給農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了障礙。例如興隆縣半壁山鎮西窩鋪一村民,因沒有病蟲防治知識,用錯誤方法配製的波爾多液致使承包的果樹大麵積燒傷,造成上萬元的損失。灤平縣西窪子村農民在黃瓜雜交製種過程中因缺乏育種知識,使母本黃瓜開放了大量雄花,使雜交種子無法保證質量。像這樣由於缺乏科學知識而導致經濟損失的例子不一而足,農業技術推廣的難度很大。因此,經濟落後的根本原因在人,通過大力發展教育事業來提高人的素質是發展經濟、擺脫落後的根本途徑。
2.梯次人才開發模式的基本內容。承德市農廣校在農民教育和農村教育實踐中逐漸探索出了一條“以梯次人才培養為宗旨,以學用結合為手段,以科教興市為目的”的貧困山區成人教育之路。所謂“梯次人才開發”是承德市農廣校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在成人教育實踐中形成的一種適合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其基本內容在學曆上表現為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分別實施“綠證”教育中專教育、大專教育、本科以及研究生等多層次的教育;在內容上表現為技術培訓、係統科學技術理論教育和現代觀念教育等三個層次。具體做法可以概括為以下三方麵。
第一,貧困地區成人教育要從解決農民的實際問題入手。農民是最講求實際的一個群體,這一點承德市農廣校校長張學東體會十分深刻。1981年農廣校創建之初,隻有他一個人。在房無一間,地無一壟的情況下,硬是靠一台收錄機把種養殖科技知識和實用技術傳播給最需要的農民,受到了農民的歡迎。他認為技術教育和觀念教育是農民教育的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麵,但農民教育必須從解決農民的實際問題入手,傳授實用農業科學技術是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的最理想載體。農民在為擺脫貧困而接受科學技術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新的思維方式和現代的思想觀念,進而才能促進農村社會的現代化建設。許多農民正是從接受新技術開始,不僅自己擺脫了貧困,也帶動周圍的農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平泉縣七溝村的楊雨田把在農廣校學到的知識用在自己的2畝承包地上,率先采用地膜覆蓋玉米種植技術,結果2畝地產玉米1575千克,增產50%,周圍的農民爭相效仿,第二年就帶動了上百戶,推廣了地膜覆蓋技術250畝,農民都說“在農廣校學的知識真有用”。經過17年艱苦的科技推廣和成人教育工作,像這樣的“田秀才”、“土狀元”和科技“二傳手”在承德市可以說是桃李滿天下,不斷壯大了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隊伍,每萬畝擁有的專業技術人員由10年前的不足2人增加到8人。同十幾年前相比,承德市農民最大的變化是科技意識增強了,特別是土地承包30年不變的政策使農民獲得了空前的學習科學技術的積極性。許多農廣校畢業的學員自覺組織起來,形成規模生產,增強了市場競爭能力。如平泉縣榆樹林子鎮成立了以徐金、常立軍等80多名學員為骨幹的玉米、小麥、大豆糧食間作高產攻關萬畝示範基地,平均畝產達850千克以上,衝破了單一種植玉米的傳統,改變了種植結構,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益;以七溝鎮計樹海、鄭國旺等60多名學員組成的技術服務隊伍進行的“兩山改兩大”(山杏改接大扁杏,山棗改接大棗)工程,更新了16萬株果樹,形成了果品新技術應用開發基地;平泉鎮和沙坨子鄉建立的城鄉蔬菜專業化生產基地,茅蘭溝鄉建立的食用菌專業生產基地等都是由農廣校的學員組成或為骨幹的,成人教育成了承德市農民組織起來靠科技致富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