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我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二)——承德市農廣校的改革與探索
1993年以後,農廣校招生出現了全局性的滑坡,這一現象引發了對農廣校存在問題的思考和對農廣校現行政策、職能、做法、專業設置、服務方向等一係列改革措施的探討。在我國經濟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農廣校在以下四個方麵表現出了與農民需要的不適應。
(一)過分依靠行政手段,造成辦學與市場需求脫節農廣校招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靠行政手段和計劃調控。在市場經濟體製的影響和誘發下,農村市場迅速發育,農業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表現在學員構成發生了變化。農廣校建立後的十幾年中,主要麵向鄉鎮幹部和農業技術人員,以中專學曆教育為主,隨著鄉鎮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學曆的提高,這部分生源在逐漸減少,由工作單位交費上學的做法也在變化,靠計劃招生的做法越來越難以適應變化了的社會需要。另一方麵,大量的在鄉和回鄉知識青年具有強烈的依靠科技來發展自己和改變家鄉的願望,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學而學,也不是為了文憑而學,傳統的學曆教育不能使他們獲得一技之長,以具備就業和謀生的能力。因此,農廣校對這部分生源也缺乏吸引力。我們對230名農民調査的結果顯示,農民求學的最大目的在於獲得一技之長而不是學曆。
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村勞動力中相當一部分也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農民就業出現了多樣化,相應地引起了農民對教育需求的多樣化。農廣校隻有適應這種變化,改革計劃體製下形成的不合理的管理體製、辦學機製和運行模式,既要適合社會經濟發展規律,也要適合農業教育規律,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農村社會和農民的需要。農廣校盡管實行了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辦學體製,但中央農廣校在許多方麵仍然統得過死,必須切實將一部分辦學權力交給地方分校,使得各地農廣校能夠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和最緊迫的需要來調整工作計劃,確定工作重點,提高其應變能力和競爭能力。農廣校的實踐證明,在辦學模式和運行機製上,應堅持以中專學曆教育為主體,積極向兩頭延伸的辦學模式,做到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長短結合、內外聯合,在市場經濟發展中形成靈活反應的機製。
(二)專業設置不能滿足農村發展需要農廣校辦學20年,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無論是從招生人數,還是專業設置、辦學條件、師資隊伍等方麵,都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然而,我們不難發現,在越來越多的學員當中,報考農業類專業的學員越來越少。雖然從中央到地方為農科專業的穩固和發展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如把“農學”變成了“高效農業,把”畜牧“變成了”經濟動物營養“等,但這類專業的建設水平仍然很低,教學質量差的嚴峻事實影響到了農廣校的辦學性質,甚至影響到了農廣校的生存。令人擔憂的是,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由於政策的、觀念的等各種原因,一向以”學農、愛農、務農“為根本指導思想的農廣校,屈於來自各個方麵的壓力,辦學方向不得不向第二、第三產業轉軌。於是,專業設置由農學類為主轉變為以經濟類為主,教學重點由急需農業新技術哺育的田間地頭轉到以獲取文憑為目的的機關、企業。由此而造成的直接後果是,經濟類教師嚴重匱乏,在無奈的情況下,出現了大量的專業知識不係統、水平不高的”農轉非教師,這樣的師資隊伍,無法保障預定的教學質量。這種舍己之長,取己之短的做法,是無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的。
導致這些結果的原因固然很多,有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有鄙視農業的社會心理的影響,也有農廣校專業設置不合理和教學方法和效果方麵的原因。就專業設置問題而言,首先表現為,專業課程設置單一,缺乏綜合性。農科類專業主要涉及到小麥、玉米、棉花等常規大田作物的栽培、育種、植保等,而對產業結構調整中急需的園藝、保護地蔬菜、食用菌、特種養殖等涉及較少;對糧、棉、油的貯藏、加工幾乎沒有涉及。此外農業貿易、農村經濟、農村生活、現代觀念的教學內容則更少。農業產業化要求農民走,農工貿、產供銷一體化的新路子,使農民在致富的路上體驗到綜合知識與能力的重要性,而目前的課程設置不能滿足農民的需要,因此不受農民的歡迎。其次,專業知識過於陳舊,不具備先進性。學員學到的書本知識,已經非常陳舊了。至於農民需要的名、特、優產品的生產新技術,則更難以接觸到。再次,大部分農廣校缺少實踐教學設備和試驗場所,這是一個在短期內難以彌補的缺陷,不僅影響了農科專業的實踐教學水平,也難以起到帶動、示範和推廣的作用。農業是技術性和操作性極強的學科,缺少實踐環節導致了學員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