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我國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存在的問題(3 / 3)

(四)重學曆教育,輕非學曆教育

學曆教育並非是中國的獨創,在西方學曆製度對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起過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由於學曆教育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日益加劇,特別是隨著獨立、自由意識的覺醒,廣大受教育者要求個性發展的願望日益強烈,使學曆教育受到了聲討。日本臨時教育審議會《關於教育改革的具體建議》中,第一條就是要“糾正學曆社會的弊病”。報告把學曆社會定義為:“在評價一個人的能力時,不是看他‘學了什麼、學得怎麼樣’,而是注重他‘何時、在何地學習的’,甚至會得出根據哪個學校畢業來判斷本人的能力和個性的結論。為此,人們就不得不在人生道路的初期,為謀得某種形式上的學曆而奔忙,也就產生了一個人的能力得不到公正評價和學習者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等現象。”

我國的學曆教育真正形成聲勢是在1977年恢複高考製度以後,由於高等教育規模小,而潛在生源極多,人學的競爭強度為世界所罕見。特別是近幾年,在許多單位或領域學曆已經成為衡量人才的惟一標誌,由此引發了一係列社會問題。雖然一再呼籲,不但沒有明顯好轉,反而出現出愈加嚴重的趨勢,以致有學者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國的教育是“培養失敗者的教育”。現實情況是,小學生畢業考上初中的是勝利者,沒考上的是失敗者;初中畢業生考上高中的是勝利者,沒考上的是失敗者;高中畢業生考上大學的是勝利者,沒考上的是失敗者;大學畢業留洋是勝利者,留土的還是失敗者;而留洋的一去不複返。情況確實如此。無論我們培養的哪一級學生,畢業後能適應社會和工作崗位的極少。農村的想“跳農門”,小城鎮的想“跳城門”,大城市的想“跳國門”。正是與這一點相對應,人們提出了“成功教育”、“創業教育”、“素質教育”等觀點。其目的在於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社會建設人才。農廣校教育本來是針對農民的教育,但由於內外環境的影響,也變成了以學曆教育為主的教育。在我們的調查中,有些縣的農廣校、電大在十幾年的教育過程中,沒有培養一個真正的農民。這就使得農廣校教育偏離了為農民服務的本來目的,出現了農廣校教育乃至整個職業技術教育與社會需要不吻合的現象,使教育資源的浪費現象普遍存在。

當然,就農廣校而言,其發展與經濟、社會現代化進程不太吻合,其原因是複雜的,有農廣校教育發展速度和規模的製約,也有農廣校本身的原因。很多農廣校作過各種改革的嚐試,並且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形成了長短交叉、學曆教育與非學曆教育並存的靈活辦學模式,為緩解社會急需人才的矛盾作出了一定貢獻。但僅就目前現狀來看,其中商業氣息過濃,影響了農廣校的發展速度和規模。農廣校利用自身的人才、技術優勢獲取能加快事業發展的經濟效益無可厚非,但在大教育、大社會的範疇中,我們應站到更高的層次上來看待這一問題。如果農廣校能開辟必要的陣地主動聯合行業部門、鄉鎮企業乃至村組帶頭人,舉辦各種類型的技術培訓班,形成職前與職後、聯辦與自辦、政府扶持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的辦學模式,並且積極通過工作上的巧妙安排,派出更多的技術骨幹教師參與社會服務體係、科技示範體係的建設,創辦更多的立體種植、特種養殖、規模經營、生態開發、加工增值、出口創彙的示範鄉村,真正做到“興一方職教,富八方群眾”,那麼農廣校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步伐必然加快,巨大的社會效益隨之產生。

無可置疑,生源狀況是農村職業學校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以質量求生存,以聲譽求發展,現已成為大家的共識。但必須明確,農廣校教育不是為生存而辦學。大力發展農業遠程教育,目的在於加快科技的全麵進步和普遍提高勞動者素質,是為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農廣校不可重演追趕所謂“熱門專業”的鬧劇而置社會實際於不顧,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而應認真分析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調整、技術的進步、經營機製的轉換以及勞動組織變化等帶來的對勞動者需求在結構、質量、數量等方麵的變化,以此選擇切合本區域經濟發展實際的職教發展思路,及時開設出農村經濟“轉型”急需的、符合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的、適應就業層次和要求的專業,以最吸引人的方式傳播實用科技知識和科學思想,突破傳統教學、培訓模式,構建一專多能、複合型人才的遠程教育培訓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