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大量沒有升人高一級學校的初、高中畢業生,是亟待開發的巨大農村智力資源。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在做好普及義務教育工作的基礎上,在初中後、高中後,以及尚未普及初中的地方的小學後,逐步對畢業生開展與到地經濟建設密切結合的實用技術和管理知識的教育,培養新型的農村建設者。這是我國農村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確的提出回鄉初高中畢業生的繼續教育(這與“文化大革命”中的“再教育”是不能等同的),並作為農村教育主要為當地建設服務的一項重要訂:務,列入教育工程計劃。目前,全國很多中學都已經實施了這一項改革,但具體的改革方式不同。最普遍的方式有兩種:一、“3+1”模式,另一是將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融人到日常的課程教育中,仍然保持初中三年製。這裏介紹一下“3+1”模式。
湖南省懷化市是最早實行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結合,對初生進行適當的初級職業技術教育,而且取得了良好效果的地區一。懷化市每年約有50%以上的初中畢業生不能進入高中階學習,留在農村務農。而所學的書本上的知識並不能直接給他們參與農業生產提供任何幫助,“3+1”教學模式就是為彌補這一缺陷而提出的。“3+1”教學模式的具體含義是:3年普通教育加1年職業技術培訓初級中學畢業證普遍實行“兩證”製度,一是紅證,即普通中學畢業證書;另一是綠證,即職業技術培訓合格證書。所有學生必須同時持有兩證,才算是合格的畢業生。
懷化市中方縣的爐亭坳中學,是爐亭坳鄉惟一的一所初級中學,自1983年開始,他們狠抓教育觀念的改變,從隻有升學的學生能成才、考上中專和大學的是人才的舊人才觀念,轉變成為培養適應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多種類型、多層次的人才打好基礎、行行出狀元的人才觀。因此,學校在培養目標上,就從為少數學生升學服務,轉到為提高學生素質、培養有農業科技知識的現代農民上來,堅持學校教育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開始,他們采取3年普通教育加1年職業技術培訓的方式,在學生學完普通教育的課程之後,再加上一年的職業技術培訓,後來幾經改革。爐亭坳中學利用擁有320畝教學實驗基地的優勢,把農業技術培訓內容融入初中三年的教育之內,做到培訓時間適量,培訓內容適量,勞動強度適量,幫助學生了解和學習一些基本的農業技術。同時,該校根據本鄉經濟發展的需要,編寫了《果樹栽培術》、《藥材種植加工》等十幾種鄉土教材。在兩種教育結合的形式上,也注重多樣化。例如,結合思想品德課教學,進行勞動觀念教育;結合文化知識課教學,進行一些基本的勞動知識教育;結合勞動技術課教學和生產實習,進行勞動知識與勞動技能教育。多年來,該學校培養了一大批科技示範戶和種養專業戶,他們發揮著農業技術的示範、輻射功能,成為分布在全鄉各村的科技致富帶頭人。該中學畢業生潘海生,1988年畢業後,利用在學校學的藥材栽培技術,開發荒坡,從學校引種天麻藥材,當年獲得很好的收成。之後,他與母校共同在村裏建起天麻培訓聯係點,推廣天麻的種植技術,直到全村大規模種植天麻,使這個村一年就甩掉了“貧窮帽”。如今,該村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藥材專業村。
為了幫助回鄉務農的畢業生盡快富起來,學校建立了畢業生跟蹤調查卡,利用學校教師的技術優勢,對他們進行無償的服務活動:一是指導、谘詢服務,解決畢業生在具體操作中遇到的問題;二是定期舉辦技術講座,主要是推廣新品種、新技術;三是印發各種資料,如提供技術信息和市場信息等等。此外,自90年代中期以來,爐亭坳中學根據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堅持發揮科技示範作用,引導當地農民對傳統農業品種進行改造。一方麵他們在各村建立技術聯係點,定期送技術上門,每年定期舉辦2~4期技術培訓班,由本校勞動技術教師或者聘請農業專家前來講授科技知識、發布技術信息等。一方麵,他們不斷在自己的教學實驗基地上進行農業新品種的試種,建立小型特種養殖場,進行試驗和繁育,成功之後則推廣給當地農民。如該校勞動技術課教師現在正在試養綠殼蛋雞,基本成功,準備開始向全鄉農民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