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湖南懷化市農村中學的“3+1”模式(2 / 2)

基礎教育與農村教育關係最為密切,但農村基礎教育所培養的少數人在繼續升學後,大多數留在城市,為城市服務,而對於那些沒有繼續升學而留在農村的絕大多數人,學校中學到的知識很顯然無法直接應用在實際的生產中,因而基礎教育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以及對個人的教育收益最不明顯“讀了九年書,種田還不如不識字的父親的現象”,曾經一度打擊了農民和鄉鎮幹部辦學、送子女上學的積極性,也對農村普及義務教育有一定的阻礙作用。因此,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因地製宜的融入職業教育的內容,向學生講授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培養對科學種田和辦鄉鎮企業有一技之長的人才,不僅可以使學生在離開學校後,盡快參與當地社會生產活動,還間接提高了農民支持子女上學的積極性。這種結合教育讓農村學生學到了可以直接應用的技術,麵對農業生產不會不知所措,但更確切的說,它的最大作用就在於讓學生從直接經驗認識到了科學的力量,啟發了學生學習、利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興趣。

20多年的農村教育改革,給我們很多啟示。從農村教育改革的原因和改革的思路與經驗,我們重複的好像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鄉村建設者們走過的路,今天農村教育的改革,在許多地方借鑒了鄉村建設者的理論和當時的做法。但畢竟時代不同了,我們所麵臨的環境和所賦予教育的功能也有了本質的區別。對目前遭遇的各種問題,我們認為有認識的原因,也有文化傳統的原因,還有體製的原因。

我們認為圍繞農村教育為農村社會主義建設服務這個大目標,要發揮教育的整體功能,既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文化科學知識基礎,更要重視培養學生“做人”的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勞動習慣,特別要重視培養學生建設農村的生產知識和實際本領,使學生達到“升學有望、謀生有路”的目標。地方政府要真正把教育放在應有的地位,使經濟發展和教育發展同步規劃、同步運行。學校領導和教師要有關心和參與農村建設的意識和本領,主動使教育適應和服務於農村經濟建設的需求,解決好長期以來形成的農村教育和農業“兩張皮”的問題。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農村基礎教育有其自身的發展特點和規律,由於師資、試驗基地、技術信息的原因,農村中小學無力承擔農民教育的重擔,社會也不應該賦予中小學過多的功能。在基礎教育中滲透職業技術教育因素,目的隻是讓學生增加一些農業知識,增強運用農業科技的意識,要使教育更直接地為農村發展服務必須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結合起來,形成教育對象覆蓋全體幼、少、青、壯各年齡段的大教育網絡。特別要重視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要根據當地主導產業、農事季節和生產上的需求,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舉辦各種類型培訓班,提高農民的文化科學技術水平,增強科教興農意識,而這樣的任務僅僅靠農村中小學是不能完成的。

§§第八章 我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