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呂梁地區農村教育改革的實踐(3 / 3)

學校教師走出校門聯係農戶是前元莊教育為農村發展服務的第二個措施。首先通過教師的指導在村裏建立示範戶,再通過示範戶帶動全村經濟的發展。近十年的實踐證明通過辦好一所學校,帶動一個村子的路是可行的,學校作為發電機,源源不斷地為農村發展輸送能源,使村裏的麵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到1994年,全村的糧食總產量達到30.5萬千克,比1987年增長10倍;農民人均年收入達1100元,比1987年增長244%。農民的居住環境、生活條件都顯著改善,特別是農民文化科技素質有了很大提高。1993年該村被驗收為無文盲村,全村基本勞力都掌握了1到2門實用技術,科技示範戶占全村總戶數的30%以上,許多農業科學技術在這裏都得了推廣應用。適齡幼兒全部人園,小學的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均達100%。據山西省教育研究部門對143名初中畢業生的跟蹤調查,升入高一級學校的82名,占57%;就業的91名,其中多數從事司機、焊工、農技、縫紉等技術性工作,其中有5名已成為科技示範戶。同時村風村貌也得到了改善,多年來成為無文盲、無打架、無賭博、無上訪、無封建迷信的“五無村”,被省、地、縣評為精神文明村,走出了一條以農村教育促農村發展的新路。

3.劉家疙瘩學校。位於呂梁山西麓、黃河岸邊的劉家疙瘩村,既無經濟基礎,又無礦產資源,加之黃河岸邊土地貧瘠、十年九旱,曾經是一個被當地農民認為“永遠翻不了身”的典型貧閑村。全村380戶人家,1160人,29.13公頃耕地,十年前人均糧食不足250千克,人均收入僅有200元。十年過去了,現在人均產糧450千克,人均收入達到1100元,不僅整體穩定脫貧,而且實現了共同富裕。十年來,他們大搞植樹造林,創造了黃土高原雨水不下山的奇跡,有效地解決了水土流失問題。劉家疙瘩十年巨變靠的也是辦教育,造就一代新農民。村裏的帶頭人是退休教師陳步亮,1980年他回村時,村支部癱瘓,支部書記無人當,年逾花甲的陳步亮擔任起了支部書記。他全方位地實施對農民的教育,特別注意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他堅持三個教育原則:一是以點帶麵,先抓骨幹選示範,再帶動所有人;二是由淺入深,對文化技術的學習先簡單後複雜,先普及後提高;三是從實到虛,先學習農民能直接受益的實用知識與技術,解決農民眼前的切身利益,再逐步灌輸一些思想、觀念等意識形態的東西。他始終堅持了教育過程中知識技能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相結合,村情、民意與市場經濟需要相結合,幼教、普教、職教三教相結合的原則。陳步亮營造了一個全天候、全方位的育人環境,隨時隨地地教育農民。用他的話說,“早上聽廣播,晚上上夜校;入村看展覽,進家讀書報;地頭相互學,院裏搞試驗;不怕你不學,不學也要學”。田間、路旁、樹上的木牌、紙條和各種標記營造了科學種田的氛圍。陳步亮為教育農民十年來日複一日剪下整理後的報紙竟達到3萬多塊。每天早上5點半,高音喇叭準時響起陳步亮的聲音,廣播的內容十分豐富,從黨的方針政策、形勢、科學知識、實用技術到農村日常工作,一年365天,連春節也沒間斷過。多年的熏陶使劉家挖瘩人養成了學習的習慣,僅有380戶的小村子訂閱的報刊就達31種。現在受教育主體與發展主體已是全體村民,施教者也不再以陳步亮為主,而是開始了五教互學、眾教眾學,一種大教育的氛圍在村裏形成。到1996年,就有8批共26人自發地到6個縣、21個村參觀學習各種典型,形成了以教育促發展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