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圪叉吸學校。方山縣的圪叉咀是曆史上有名的貧困村和文盲村。由於太窮,50年代村裏幾次試辦學校都未能維持下來。1962年,二十多歲的陳有良作為全村惟一識幾個字的“秀才”,為了不讓下一代再當文盲,幾次下山終於請來了22歲的初中畢業生李建當老師。
小學創辦後,為了讓學校能生存下來,適應當地發展林業生產的需要,他們創辦了校辦小農場和小果園,進行勤工儉學,實現了辦學經費自給。李建覺得小農場隻解決了眼前問題,長遠的問題是如何通過教育的力量,逐步使全村人都富起來。他看到村周圍都是荒山禿嶺,決心把它都種成樹,走育林育人並舉、興富民的路。於是他又向村裏要了2.67公頃荒山坡,辦起小林場。栽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買了許多書,鑽研新技術,有些問題不懂,便到縣上請教技術員。栽樹時從劃線、挖坑到澆水、除蟲,一切都按科學方法辦,結果小樹成活率達90%以上。把植樹造林知識列人高年級教學計劃,使教學與生產、動腦與動手結合起來。師生多年來營造66.67公頃木材林和500多株樹,為在全體村民中普及林果栽培技術起了示範作用。村民看學校的樹長得莖粗葉茂,便主動地在房前屋後栽起了果樹和木材林,接著退耕還林,建果園綠化荒山荒嶺。為適應村民發展林業的要求,小學校又創辦了農民夜校班,每天晚飯後,農民們坐在一起聽李老師翻著書本講栽樹、選種、施肥、植保等方麵的知識,間或還念念報紙,講講新聞。
現在的圪叉咀,全村69個勞動力,人人有一技之長,連沒畢業的小學生都有人請去當果樹嫁接的“師傅”。過去窮得出名的山村,如今人均木材林4公頃,果樹60畝。人均收入超千元,從均糧食超千斤,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和文明村。
幾十年來,人們感到村裏變化最大的是人。70年代初這個村就完成普及初等教育和掃盲任務,80年代中期,這個僅有132人的小山村,已培養了16名高中生、53名初中生,並為國家培養了7名大學生和5名中專生。與傳統的山裏人完全不同,他們精明能幹,有文化,有技術,接受新生事物快,是圪叉咀村持續穩定發展的生力軍。
2.前元莊學校。在總結圪叉咀辦學經驗基礎上,呂梁地區於1987年又在柳林縣前元莊村開展以構建“村校結合”、建立“三教統籌”的教育結構和實行“教、科、勞兼顧”的教學體製的教改實驗。前元莊村支部書記兼前元莊學校校長康夢熊向我們介紹了實驗學校辦學的基本思路和做法。針對傳統辦學模式的種種弊端,他們建立了全新的管理體製和教學體製,改變了教育結構,理順了農村教育與當地經濟建設的關係。在管理體製上,實行村教結合。其內容一是村校幹部交叉任職(由村支部書記任村教委主任,學校校長兼任村支部副書記);二是村經濟發展與教育同步規劃,互為依托,互相促進;三是建立教師聯係農戶製度;四是建立兩種教師製度,即學校專職教師兼任成人教育部的文化課教師,有專長的農民兼任學校勞動技術課和實習指導教師;五是學校圖書、儀器向農民開放,村裏的果園農田作為學生實驗和實習基地。
在教育的內部結構上,實行普教、職教、成教“三教統籌”。
學校設學前教育部、小學部、初中部和成人教育部,教育對象覆蓋全村幼、少、青、壯不同年齡層次。初中部實行四年製,執行國家教委三年製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另外加開20%的職業技術課程。成人部根據學員情況和村裏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決定教學方式和專業設置。在教學體製與方式上,他們著眼於培養既有一定基礎文化知識,又掌握脫貧致富專業技術的新一代農民。他們的農村教育同經濟建設相結合並為之服務,是通過“校園經濟”到“庭院經濟”,再到“全村經濟”的多元發展路子來實現的。首先他們從破除前元莊過去因種植葡萄失敗而認為“這裏不能種葡萄”的陳舊觀念入手,從外地購回優質葡萄苗,並請縣農科所的農藝師傳授栽培技術,組織學生把葡萄苗精心栽在實驗田裏。同時三年級以上學生每人發一株葡萄苗,教他們栽種在自家院裏,並定期指導。結果這批葡萄苗第二年春天的成活率達到97%,使村裏的群眾大為吃驚,紛紛到學校請教。學校趁熱打鐵,把育出的葡萄苗免費提供給群眾,全村葡萄種植形成高潮。目前全村已栽植葡萄3500株,僅此一項每戶增收100多元。接著他們繼續進行了幾十種新技術的引進實驗,都獲得了成功,並通過成人教育部把這些技術傳給群眾,使農戶的庭院經濟迅速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