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多年的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實踐中,各地創造了各種各樣的經驗,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典型,綜合起來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幾個方麵:
1.改革教育管理體製。1985年和1986年,在《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和《義務教育法》中正式確立了“基礎教育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原則。之後又有其他一係列的規定對於城鄉各級人民政府在分級辦學、分工管理方麵的各種職責,企事業和社會力量辦學的管理等等,都作了較明確的闡述和規定。教育管理體製的改革,有力的調動了各級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廣大農民的辦學積極性,各級政府加強了對教育的領導。在這些文件精神的指導下,各地都有不同的做法,不少地方把教育納入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為城鄉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培養了更多的有用人才,大大改善了辦學條件,促進了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
2.轉變教育觀念,落實教育的戰略地位。轉變教育觀念,明確農村教育辦學方向是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工作的重點,因為它關係著我國農村教育的辦學方向的問題。轉變教育觀念包括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是要使各級政府重視教育,真正落實農村教育的戰略地位;二是要使社會各方麵明確如何辦好農村教育。
3.調整教育結構,促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調整教育結構是指以九年義務教育為基礎,在大力加強基礎教育的同時,根據各地的實際需要,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並對三類教育的規模進行調整,使他們能夠協調發展。這是我國整個教育改革工作中的重要任務,是進行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
4.實行三教統籌,提高教育的整體效益。三教統籌指政府對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三類教育統籌管理,協調發展。三類教育各有其特點和作用,要根據其特點和當地的社會發展水平,使三類教育結構合理、協調發展;三類教育要在辦學條件、教學設施、師資等方麵因地製宜,互相溝通。在我國農村教育改革實踐中,各地實行三教統籌的形式又不完全相同。
5.農科教統籌結合,促進經濟發展。所謂農科教結合,是指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開發同科技開發、智力開發有機地結合起來,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和“教育的突出戰略地位”落到實處,形成農、科、教之間彼此促進,協調發展的機製。農科教結合既包含事業的結合,又包含部門的結合,即所有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都有一個為農業和農民服務的問題;同時農、科、教各部門之間都要加強工作的配合協作,建立新型的部門工作關係,形成振興農村的強大合力。所謂農科教統籌,包括各級政府發揮總攬所屬地區經濟、社會整體發展的功能,加強對農、科、教事業發展的統籌規劃,加強對農、科、教部門工作的統籌協調,促進農村社會的全麵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