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我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在體係建設和隊伍建設方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與農村社會發展和農民的要求還有較大的距離。這突出地表現在教育手段和方式不適合農民的特點,教育內容脫離農村實際和農民的需要;教育農民的主體缺失;教育體製僵化等方麵。在本章和以後的兩章中,我們試圖根據中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存在的問題和不同地區、不同部門對解決這個問題的實驗與實踐,探索中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回答“誰來教育農民”,“教育農民什麼”和“怎樣教育農民”等問題。
新中國成立40多年來,農村教育有了迅速的發展,為農村培養了大批有文化的勞動者。但由於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和就業體製、城鄉分割等方麵的原因,長期以來,中國農村教育結構單一,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教學內容缺乏地方特色,片麵追求升學率,忽視了絕大多數學生畢業後對生產知識和技術技能的需求,使回鄉參加農村建設的畢業生在思想上和技能上缺乏準備,於是投入農業生產第一線的時間越早,其文化水平越低,農業上急需的農業技術無法普及和推廣,在貧困地區尤為突出。教育部門獨管教育的體製致使農村教育對農村需要考慮得少,這不僅造成了教學內容與農村社會發展需要相脫離,不能發揮教育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和促進作用,而且也影響了社會參與辦教育的積極性。在這種形勢下如何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素質就成為農村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實行,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科教興農的實施加快了改變我國農村落後的局麵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學說,一定的教育總是由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和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所決定,並為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和生產力發展服務。同時,教育要較好的獲得發展,也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相適應。中國農村經濟社會的曆史性轉折必然對農村教育改革產生深刻影響。與此同時,世界範圍內日益激烈的科技競爭、國際教育發展的趨勢,也對我國的農村教育產生了深刻影響。農村教育改革的提出,是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與經濟、社會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曆史必然。
1.農村發展的需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教育戰線也全麵貫徹了“調整、整頓、改革、提高”的方針,開始了對教育的改革。在農村,主要是調整將小學下放到大隊所造成的不合理的學校布局和管理體製,整頓教育秩序,改革單一的教育結構,全麵提高教師的水平和教學質量。因此,教育事業得到了一定的恢複,開始走上蓬勃發展的道路。然而,農村教育仍然麵臨著許多突出的問題和矛盾,主要表現在:在管理體製上,由於恢複了教育部門對所有學校的直接管理,學校與地方政府的關係較疏遠;在教育結構上,基礎教育薄弱,合格的師資和必要的設備嚴重缺乏;經濟建設急需的職業技術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許多沒有升入高一級學校的初高中畢業生缺乏適應當地建設的思想準備和必要的技術和技能。與此同時,教育理論界對以往重大的教育基本理論問題進行了重新認識或反思,集中討論了教育本質和教育功能。這場討論形成的主要觀點是:教育在勞動力再生產中的作用是使人由潛在的生產力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經濟的增長。這場討論形成了教育為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服務的思想,但是農村教育的實際與這個思想反差極大。對此,黨中央、國務院以及教育部門多次發出文件,指明了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即必須從體製、結構、機製諸方麵著手,全麵進行農村教育綜合改革。
從農村教育的實際來看,長期以來,在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上,沒有重視研究農村教育與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關係;教育管理體製高度集中,習慣於用城市教育的模式去要求農村教育,脫離了農村的實際,特別是忽視了初高中畢業生的繼續教育和充分發揮其在轉變落後的生產方式、提高農村勞動生產率中的作用。因此,農村教育的辦學方向從應試教育轉到主要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兼顧升學的軌道上來,已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認真研究和著力解決的根本性問題。實現學校教育和“三後”(初中後、高中後、少數地區小學後)教育的統籌,實行農、科、教的結合,開展農村教育的綜合改革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