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於農業推廣。我國從上世紀50年代起就逐步建立起了農業技術推廣體係,國家通過農業技術推廣組織,以行政命令把農業技術推廣到基層農業生產單位。農業技術推廣組織在自身逐漸發展和完善,農村土地實行集體經營的條件下,不僅推廣了大量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而且培養了一大批農民技術人才。在農業技術推廣組織的帶動下,許多地方建立了生產大隊和力產隊的科學試驗小組,為六七十年代開展極為普遍的農業科學試驗運動以及大辦農民學校的實踐打下了基礎。可以說,在改革開放前,農業技術推廣組織在開展自身工作的過程中對農民起到了比較明顯的教育作用。
在改革開放後,尤其是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後,農業技術推廣組織麵臨變化了的形勢,其發展受到了嚴峻的考驗。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家庭聯產承包製的推行使傳統農業推廣途徑被打破。在改革前,土地是集體所有,集體經營,生產隊和生產大隊就是基本的農業生產單位。在這種情況下,技術推廣可以靠行政手段,其成本相對較低,技術推廣人員隻需在一個生產大隊,甚至在一個公社進行試驗示範,餘下的推廣工作就可以由生產單位來完成,集體作為生產單位的存在使傳統的農業技術推廣途徑可以有效的發揮作用。土地承包後,傳統意義上的集體不複存在,農民家庭成為了獨立的農業生產單位,農業技術中介組織的空位使得農業推廣組織不得不直接麵對分散的千家萬戶。如果依照傳統的推廣方式,那麼要把農業技術推廣到每一個生產單位相對於本來占人口比例就極低的推廣隊伍來說無疑是難於上青天,推廣成本也會大幅度翻升,傳統的推廣方式明顯的無法適應已經變化了的形勢。其次,農民中產生了千變萬化的技術需求。在改革前,生產什麼,怎麼生產都是由集體說了算;推廣什麼技術也是上級農業部門的事情,依靠行政命令強行向生產單位傳達。因此,在計劃時代,農民本身幾乎不存在對技術的需求;但自農民擁有了生產經營自主權後,情況就完全發生了變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行政管理部門逐漸退出了對農民生產經營的直接幹預,在技術推廣方麵,也主要關注關係國計民生的種植業技術的宏觀調控;農民在解決溫飽問題後,從事單純的種植業不能實現增收,逐漸將注意力轉移到種植業之外的其他產業,從而產生了多樣化的技術需求。這對於隻擁有種植業技術優勢的農業技術推廣組織來講,要滿足農民的需求非常困難。如果再加上經費緊張,機構臃腫等作用因素,農業推廣組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麵臨著“人散、線斷、網破”的尷尬局麵,它對農民的教育作用正越來越小。
根據我們的調查,農民對農業技術推廣組織的認識處於一種特殊的狀態。一方麵農民認為農業技術推廣組織發揮的作用比原來小了,另一方麵,農民對農業技術推廣組織又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認同和依賴。所以出現了農民認為農業推廣組織依然是最有效和最受歡迎的獲得農業科技途徑的結果。我們認為,農民的這種認識的形成有三個原因:其一是曆史慣性的原因,農業推廣組織在曆史上對農業科技的普及與應用發生過其他途徑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們對其作用仍然有高度的信任感和依賴感。其二,龐大的農業推廣組織在新品種、新技術的傳播推廣方麵仍然發揮了較大的作用。對這一點,農民是認可的。其三,對當前農民多樣化的技術需求,盡管農業推廣部門也表現出無能為力,而新的能夠滿足農民對致富技術需求的組織尚未出現,農民暫時沒有一個可以與之比較的參照組織,因此在評價農業推廣組織時,它依然在農民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前的農業推廣組織盡管遭遇了艱難的處境,但它多年來在農業推廣方麵積累起來的權威依然留存,這就為它的改革預設了一定的有利條件。農業推廣應當以人為中心,當前的農業推廣體現的主要還是政府的意誌,與農民的需求有著一定的一致性,但是卻漠視了農民的致富需求。因此,農業推廣組織改革首先要調整的,是實現由推廣技術和物資到滿足農民需要的轉變。
2.關於模仿。由效仿他人而引起的類似的生產活動,稱之為模仿。模仿是人類學習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新的農業科技成果在農民中傳播擴散的基本形式。所顯示的農民正在采用的農業新科技中有29.5%來自於向周圍人的學習(模仿)親成朋友的介紹也是模仿,占13.2%,兩項之和為42.7%,遠遠高於其他各項,排在了第一位。
為什麼模仿成為大多數農民接受新技術的主要途徑呢?原因有三個方麵:其一是農民信奉“耳聞為虛,眼見為實”的認知方式。隻有他們看到了新科技給人帶來了好的效益,他們才會改變自己的態度和行為。其二,害怕風險。首先采用新的科技成果,總是有一定的風險,大部分農民不願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而是在看到他人成功後,才跟隨去做。其三,這是由農業科技成果的特點所決定的,農業科技具有“聽起來複雜,看起來簡單”的特點,普通農民麵對一項新的技術僅通過看資料或聽介紹,往往不能理解,但身邊如果有人做了示範,他們通過觀看就容易模仿出來。這也是農業科技示範受到歡迎的心理基礎。
農民向周圍的那些人模仿呢?我們設計了諸如“您生產過程中遇到技術問題向村裏的誰來請教”,“您經常到誰家串門談論農業技術問題”,“經常到誰家的地裏去參觀”,“您認為村裏誰是能人”等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我們可以分析出某個村的農業“科技核心戶”。在研究中我們發現,受村民尊重的“核心戶”一般是既能吃苦、又有文化、有頭腦的人,他們不滿足於模仿他人,也不是被動地等待有關部門把技術送上門來,而是主動地尋求新的農業科學技術成果,大膽引進,勇於創新。他們也是村裏較富裕的人。
湖南懷化市桐木鎮下豐坡村芭蕉衝組6號的蔣誌輝是該村的一個“核心戶”,蔣誌輝38歲,初中文化程度,家裏有四口人,曾做過木工、開過拖拉機。1996年在自己的承包地裏種植當地的一種半野生葡萄。開始由於不懂技術,葡萄產量低、品質差,效益不好。2000年4月,他參加了鎮農校組織的“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聽了由縣農業局經濟作物站站長彭小春農藝師講授的葡萄種植技術,在專家的指導下,他刻苦鑽研,總結出了一套適合當地葡萄品種栽培的經驗和措施,實現了提高葡萄產量和品質的目標。2000年他栽種的1畝葡萄,當年就獲得了豐收,收入1.5萬元。2001年,他把葡萄種植麵積擴大到6畝,據他自已估計可收人3萬~4萬元。他給自己從當地半野生狀態選育出來的葡萄品種命名為“黑珍珠”。
蔣誌輝的成功,不僅使他一下子成為該村的葡萄種植大廣,也使他成為了“黑珍珠”葡萄的種植專家,在當地引起轟動。近1年多來,先後有300多名本鎮農民前來谘詢、參觀,先後有鎮外農民200多人前來參觀學習,引進該葡萄品種和栽培技術。蔣誌輝所在的村民小組的農民紛紛學習模仿,2001年葡萄種植麵積就擴大到80畝。在他的帶動下桐木鎮的葡萄栽培麵積由原來的零星栽培迅速發展到4800畝,使這個處在半野生狀態的當地葡萄品種成為深受農民歡迎、也很有市場潛力的主栽品種。
在農村通過模仿傳播科技的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鏈式傳播,一種是輻射式傳播。是北京郊區某村食用菌栽培技術的傳播軌跡,它屬於一種鏈式傳播。在鏈式傳播網絡中的諸多分支點上,也會產生偶合式、集聚式的傳播形式。鏈式傳播主要在親朋好友之間進行,因此傳播速度緩慢,不容易在較短的時間內大範圍地采用新技術。
上述蔣誌輝葡萄品種和栽培技術的傳播就屬於輻射式傳播,科技成果的輻射式傳播是以一個或數個技術源為中心,向周圍擴散。其優點是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擴大新技術的應用範圍。
這種傳播方式往往是技術中心戶的主動推廣和周圍農戶的主動接受相結合而促成的。因此是農業科技傳播和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一種重要模式。農村中的科技自然傳播模式。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如中心戶的個人特點、周圍農民的素質、市場情況以及技術自身的特點等。
模仿是農村中大部分農民掌握新科技的重要途徑,在模仿過程中農民並不是被動和機械的對農業生產者來說,模仿有三個重要功能:一是接受了新的知識和技術,使原來的觀念和生產行為得到了改變;二是在模仿的過裎中對技術不斷地進行改造,使之更適合當地的特點;三是使原來潛在的、但未表現出來的行為得以表現,不少農民就是從簡單的模仿開始,走上了技術創新和發明的道路,成為遠近聞名的科技能手。
懷化市鶴城區盈口鄉團結村有個叫單家剛的青年,高中畢業後回鄉務農,隨父親種菜。1985年,市裏一位農技員來到村裏講授農業科技,單家剛把學到的技術用在自己的地裏,他的西紅柿當年早成熟一個多星期,1.8分地就多收入了200多元。而他的鄰居使用同樣的技術卻導致西紅柿植株枯死。這件事使他深深迷上了農業科技。1986年,他參加了農業廣播學校的學習,購買了《蔬菜栽培》、《農作物病蟲防治》等書籍,訂閱了《長江蔬菜》、《南方果樹》和《湖南科技報》等報刊雜誌,到處拜師請教學習蔬菜栽培技術,成為了市農業局、菜科所和鄉農技站的常客。從1990年開始,他在自家的庭院搞綜合開發,種植了葡萄、奈李、金秋梨以及占地1畝的蔬菜大棚,同時養豬,並建設了一個沼氣池,形成了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團結村農民紛紛效仿向他學習。現在團結村已經成為了懷化市的一個“蔬菜大村”,全村人均年純收入在3000元以上。
近10年來,單家剛先後成功的完成了“蔬菜地膜覆蓋栽培”、“果園密植豐產栽培”、“化學調控劑在果蔬上的應用”等十餘項農業新技術的試驗示範,為這些農業新技術在全市的推廣應用起到了模範帶頭的作用。同時,他自己還先後引進並試種成功了湘研係列的辣椒、茄子、西紅柿、漢中冬韭等蔬菜良種和特色蔬菜品種。每當一個良種試驗成功,在當地推廣開以後,他就開始進行新的引種試驗。10多年來,單家剛共引進推廣蔬菜良種30餘個,累計推廣栽培麵積達0.8萬公頃,為菜農增收1000萬元以上。
3.農民對大中專院校和科研單位的態度。農民對大中專院校的態度是複雜和矛盾的,一方麵他們向往大中專院校,認為那裏是出高科技成果和培養高級人才的地方,一些年輕農民希望能夠到高等院校學習深造。大部分農民都有讓自己的子女上大學的願望。另一方麵,他們又認為無論是從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獲得新的農業科學技術,還是到那裏去學習,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在我們調査的360位農民中與大中專院校有過聯係的(包括學習、谘詢、引進新品種和新技術等)隻有6人,占1.7%,均為年輕人,且是村裏的科技示範戶。從中可以看出,農民采用的科技新成果或新技術主要來源於向他人模仿和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而來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隻占1.2%,排在最後一位。這反映了農民與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的聯係還不夠緊密。
盡管農民從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直接獲得的新技術比較少,但農民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提供的科研成果的信任度是比較高的。反映的是農民對從各類渠道獲得新技術的可靠性的判斷,大中專院校和科研單位占14.6%,排在第三位。進一步分析發現,在認為大中專院校和科研單位是最可靠的信息來源的樣本中,占各年齡段比例最大的是30歲以下的青年人,為27.7%。這一群人是農民未來的科技主力,反映了未來農民對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的依賴趨勢。
目前,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在為農民服務方麵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所提供的科研成果不符合農民的需要。一是適合農民應用的成果數量少,二是成果類型和質量與農民的期望相差甚遠。農業大中專院校和農業科研單位如何為農民和農業服務還存在著巨大的改革空間。
4.對企業服務農業的認識。農民與企業和公司的關係是隨著市場經濟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而逐漸顯現出來的。一些企業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在生產和銷售自己產品的同時加入了科技服務的內容,使農民在使用其新產品的過程中,接受了企業的技術指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類涉農企業不僅正在成為農民獲得新品種、新技術的重要渠道,也正在成為農民接受科技教育的重要途徑。
與農民和農業生產有關的企業包括三種類型,一是為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二是為農業生產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的企業,如種子公司、農機公司、農藥企業和農資商店等;三是各類科技服務企業與中介機構。在我們的研究中盡管農民直接從企業獲得的新技術所占的比例還比較小(僅為9.1%),把有關涉農公司、企業視為最可靠的科技來源的人數隻占被調查者的2.6%。但是,企業對農業新技術和新成果的推廣普及正在顯示出越來越強的生命力,在一些發達地區和農業產業化起步較早的地區,各類農業科技服務企業和農資經營部門的科技教育和推廣越來越受到農民的重視。農業發展真正走上產業化經營之路,必然會帶動整個農業的生產專業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和農業科技的現代化,並促使技術、人才、資金、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合理組合,產生結構優化效益與規模經營效益。
首先看看農業龍頭企業的作用。農業生產經營的產業化已經成為中國農村發展的一大趨勢。農村產業化的特點是以市場為導向,以骨幹企業為龍頭,以提高集約化水平和經濟效益為中心,對本區域農業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實行專業化生產、綜合性開發、企業化管理,形成農工商、科經貿一體運作。顯然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的依托,其發展狀況好壞、經濟實力強弱直接關係到農業產業化的形成和發展,因此圍繞農業開發形成的“農”字號企業,也就成為產業化過程中的關鍵。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一個主要模式就是“公司+農戶”。一般是公司把農民的土地作為工業的原料基地,一方麵保證了農產品的銷售,另一方麵又把農產品轉化過程中增值的一部分轉移給農民,使農民增收。在這一模式的運行過程中,為了提高作為工業原料的農產品的質量,公司必須采用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和符合工業生產需要的新的品種。采用這些技術和新的農業成果就必須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改變農民的傳統種植習慣。公司有經濟實力引進新的品種和新栽培技術,也有對農民培訓的資金投入,因此對農民行為的影響是十分有效的。
其次,各類農業服務企業。“公司+農戶”的形式在我國隻是在一小部分或個別地區可以實現,我國的絕大部分地區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然會以一家一戶的經營為主體。如何使分散的小生與統一的大市場接軌,分散的小農如何應對千變萬化的市場,是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都十分關心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在許多地區的農民那裏已經找到了解決的答案,那就是建立各類農業服務企業。我們考察過安徽碭山縣的農業服務機構,在楊山梨生產基地,農民在不改變一家一戶承包地的基礎上,通過發展各類農業技術服務組織,把分散的農民聯係起來。在灌溉、植保、儲藏、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都形成了專業服務組織。各個組織不僅聘請了有關專家做為顧問,組織內部成員也十分注意新技術的學習和新產品的使用,成為農業科技傳播和運用的重要力量。
其三,農資供應部門。農資供應部門在銷售自己的產品時擔負了宣傳、傳播和對農民進行科技教育的職責。我們在山東省壽光市做調查時曾問及農民,“蔬菜種植過程中遇到技術問題找誰來解決?”,大部分農民回答“種子問題找種子公司或種子站”,“病蟲防治找植物醫院”。
為了了解商店為農民進行科技服務的方式,我們對壽光市洛城鎮的植物醫院進行了調查。在洛城鎮,經營各種農資的商店有30多家,掛有植物醫院牌子的農藥店在鎮上就有四家。我們對規模較大的一家進行了訪問。店主呂升春原為該鎮供銷社的職工,1998年承包了供銷社的農資商店,掛著洛城鎮植物醫院的牌子,主要經營防治蔬菜病蟲害的殺菌劑、殺蟲劑等農藥。由於服務態度好,經營的農藥貨真價實,享有較高的威信。服務農戶達2000多戶,占全鎮菜農的1/3.呂升春所經營的植物醫院向農民傳播普及新技術和新農藥產品主要有三個途徑:第一是產品宣傳,圍繞藥品的銷售宣傳新農藥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宣傳蔬菜病蟲防治知識和技術。第二是試驗和示範,每進一批新的農藥,他都安排一些農戶試用,一是觀察效果,二是起示範的作用。第三是聘請農業技術專家、植物保護專家坐堂門診,免費為農民谘詢,當場解答農民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從2002年2月呂升春聘請了從縣農業局退休的張農藝師在他的藥店坐堂門診,張農藝師是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植保專家,曾是農業職業學校的教師,熱心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在我們談話的兩個小時裏,不斷有農民前來谘詢,有的農民把生了病的蔬菜植株帶到植物醫院,請專家診斷。張農藝師認真分析蔬菜致病的原因,講解防治措施,並當場開除病藥方。植物醫院對所售出的農藥負責,如果發生藥害或不起作用,商店(植物醫院)負責經濟賠償。對這種形式農民非常歡迎,但需要有實踐經驗的農業技術專家作為後盾。農民反映說“像張農藝師這樣的專家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