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農民對自身職業的認識(2 / 3)

盡管農民作為職業概念已經無法說明農村中現有的職業分布,但作為農業勞動者,農民就是他的職業。他們不僅需要農業科技發展生產,提高生產效益,而且絕大部分農民(95.0%)也確實在積極主動地使用各類農業科技。由此可見對農民進行職業技術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就農業本身來講,農業技術貢獻率低一直是困擾我國農業發展的迫切問題,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提高農村實用技術的入戶率是實現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產業效益的重要途徑;就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而言,我國農村的文盲、半文盲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13.55%,農村90%的人口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農村每萬人當中僅有大學生0.87人。對農民進行職業技術培訓,增強他們對科技的接納能力,有利於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就收人來說,整個農民群體收入水平相對較低,社會經濟地位處於劣勢,以職業技術來武裝農民,幫助他們提高收入水平,也有利於農村地區的穩定和發展。並且,盡管一些農民從事非農產業,但大多數的農民都有自己承包的山地、土地、水麵,他們要進行生產經營,離不開職業技術。因此,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需要麵對的,不僅僅是職業意義上的農民,而應該是整個居住在農村地區的人口。即是說,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需要為所有身份意義上的農民服務。

農民對自身職業的認識,直接影響到他們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態度和行為。在我們對農戶進行訪談的過程中,當問及對所從事的職業的看法時,他們的評價主要集中在農業生產勞動苦、累、髒,收入少,社會地位低被人看不起。即使是一些比較富裕的專業戶,也對自己的職業評價較低。可見,國家長期以來實行戶籍製度,以身份區別不同群體的做法深深影響了人們的職業價值觀,它帶來的一個嚴重後果就是,國家在強調農業的基礎地位和重要作用時,並不能改變很多人輕視農業、鄙薄農民的想法,也使得農民在獲得社會流動的機會時,想方設法脫離農業,脫離農村。這一認識也直接影響到他們對自己子女的教育態度和教育目的。

另根據我們的一項調查,有78.2%的農民對自己從事的農,勞動感到不滿意或不滿足。農民對本身職業的不滿意,直接導致了越來越洶湧的民工潮。年輕力壯的勞動力,科學文化素質相對較高的勞動力紛紛外出打工,家裏的責任田隻能由老人、婦女來耕種,使得本來就比較低下的農業生產水平再打折扣。在不少地方,責任田甚至出現了“撂荒”現象,土地無人耕種。我們在調査中發現,農民中老人和婦女參加職業技術教育培訓和學習的次數比其他人要少,有的甚至一次也不去。問及少去或不去的原因,有的說“沒文化,聽不懂”,有的說“家裏太忙,沒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