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農民對自身職業的認識(1 / 3)

農業技術推廣係統、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和農業職業學校等各種從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從業人員隊伍已經很龐大,各級各類機構也經過了很長時間的發展和完善,但仍然不能滿足農民對科技的需求。究其原因,有教育結構的原因,也有農民認識的原因,有教育本身的原因,如教育內容、教育途徑和手段等,也有農民社會心理的原因。這裏,我們將在實地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分析農民對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的態度和行為,旨在通過對農民需求特點的了解,為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係提供社會心理的依據。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證明,人們在認知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態度,進而決定人的行為。在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過程中,農民是受教育方,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效果和目標能否實現,能夠實現多少,首先取決於人們對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認識。我們既要研究農民對職業技術教育的認識,他們是職業技術教育中最為能動和活躍的因素。我們也要研究和農民有關的領導者對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認識,因為他們是目前條件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實施者,他們的態度和行為直接決定了他們所領導的地區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工作的成敗。

為了研究農民對職業技術教育和采用新科技成果的態度,我北京、河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的農民進行了問卷調查,並對部分農民進行了訪談,共形成有效問卷360份。

在這裏,我們將根據認知對象的不同,分三個方麵來分析農民對職業技術教育的認識問題:農民對職業的認識,農民對職業技術的認識,農民對職業技術教育機構的認識。這三個方麵是逐層深入的,對前二者的認識是認識後者的基礎。通過三個方麵的綜合考察可以形成對這個問題的全麵把握。

職業是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而擴展和分化的。在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今社會,職業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千差萬別。它作為衡量人們經濟收入、社會地位和社會聲望的主要標準,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都具有深刻影響。在一個開放的社會裏,人們可以根據自己對職業的認識來自由選擇職業,從而體現自己的職他價值觀,並實現社會流動。農民職業技術教育作為培訓教育農民的教育,首先麵臨著農民如何認識自己的職業的問題。

在一般人看來,農民不是一個職業,而是一種身份。這種現象在我國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普遍性是指“農民是一種身份”的觀點深入人心,特殊性是指多數人把農民作為一種身份來看待是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形成的,這一點並沒有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而完全改變。我們對360位農民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有68.7%的人認為農民不是職業,而僅僅是一種身份。

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國家通過戶籍製度以及與之相配套的一係列製度,以強製手段把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嚴格限製農業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從而形成了城鄉隔絕的二元結構。在生產力水平極低的條件下,農民從事著單一的種植業生產,農業內部的產業無從分化。同時,“割資本主義尾巴”的運動則從政治上打擊了農民從事種植業以外的其他生產經營活動。作為職業概念,在計劃經濟體製下農民的涵義非常明確。農民作為身份概念則是與城鎮居民相對的,他們要改變身份,機會非常少。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農民的身份轉變不僅受到了嚴格的實質條件的約束,也受到了嚴格的程序控製。因此,在計劃經濟體製下,農民概念具有即身份即職業的性質。但由於職業的無從選擇性,農民更多的體現為一種身份。持這一觀點的人並沒有因此而排斥農業科學技術,97.7%的人認為從事農業生產同樣需要科學技術。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之後,農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傾注了飽滿的勞動熱情,從而迅速解決了溫飽問題,開始將剩餘的勞動力投入到其他產業。農村經濟的搞活放開他得農民的職業迅速產生分化,除了從事種植業之外,還有養殖此、服務業、建築業、運輸業、商業等各種行業。鄉鎮企業的迅速崛起深刻改變了農村的經濟結構和職業結構,不少農民忙時務農,閑時做工,家庭主要收入來源也轉為務工所得。經過二十年的發展,農民所從事的職業涉及各行各業,有種植專業戶、養殖專業戶、運輸專業戶、鄉鎮企業職工、個體工商戶等等,也有不少農民進城後散布到各個行業,為城市發展做出了貢獻。可以說,不僅很多農民從事非農產業,就是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也表現出了明顯的兼業化特點。陸學藝等人曾依據職業標準,把當代我國農民劃分為八個社會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農民工階層、雇工階層、農民知識分子階層、個體勞動者和個體工商戶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鄉鎮企業管理者階層和農村管理者階層。目前農村中的職業結構已深刻表明,農民作為職業概念已無法再涵蓋具有農業戶口的所有人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農民仍然是一種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