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推廣的涵義有兩種:一種是物質形態的物化技術的推廣,如推廣良種、苗木、農藥、農具等;另一種是非物質形態的科學技術和知識的推廣,如推廣新的栽培技術,科學的經營管理知識等。從表麵上看,農業推廣的核心是技術,農業推廣的過程就是通過農業技術推廣組織的工作實現技術由科研部門向農業生產部門轉移並被實踐運用的過程。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表象,主要在於農業技術推廣的目標長期以來被定位在為實現農業增產和農業發展服務上。其實,農業推廣的核心應該是人。農業推廣的過程固然是農業技術向生產者的轉移和應用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沒有生產者對技術的學習和掌握,並對之進行應用,再先進的技術也發揮不了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業推廣的過程就是一個對農民的教育過程,農業技術推廣組織作為對農民進行技術傳播和技術指導的機構,也就是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機構。因此,農業技術推廣也可以稱為推廣教育。
推廣教育這個詞在1873年由英國劍橋大學首先提出來時,意思就是大學要麵向社會,到校園外去開展教育活動,擴大教育的職能。美國的L。D。Kelsey和C。C。Hearne在《合作推廣工作》一書中也認為,推廣工作是一種校外教育,由政府和學院合作,為人們提供所需要的服務和教育。農業推廣的基本目標是開發民智。在以人為核心的理念的指導下,農業推廣的根本目的,就是對農民的智力進行開發,提高農民的素質。要教育農民改變其行為,授以科學知識,使他能夠應用這些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要教以先進的技能和方法,使其提高工作效率;要培養其開發進取精神,使他遇到問題能自己想辦法解決。正因為如此,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舒爾茨認為戰後美國農業生產的增長中,有80%來自於教育及與教育相關的科學技術的貢獻,並且,農業勞動者的素質在美國農業生產的發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作為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和農業科技傳播服務體係主導力量的我國農技推廣組織,是聯接農業科研與生產應用的橋梁,也是我國到新時期進行農業經濟戰略性結構調整的重要依靠力量。
農業技術推廣體係是我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形式和途徑。我國的農技推廣體係廣義上包括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所屬的農技推廣機構與農業科研單位、農業院校以及有關社會團體和群眾性農業科技組織、農民技術員等,是一個多層次、多方位的服務性組織。狹義上專指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所屬的農技推廣機構,如農技站、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等。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以鄉村集體或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以國家技術部門為依托,以農民自辦服務為補充,貫穿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據統計,作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全國有21.2萬個,其中縣級1.97萬個,鄉級18.3萬個,從業人員125萬人在農業新技術、新成果的引遠、試驗、示範和推廣、技術谘詢、提高農民科技素質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一直都很重視農技推廣體係的建設和完善,使我國的農技推廣體係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成為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的主力軍。但是,我國的農技推廣體係也經曆了同我國國民經濟其他領域一樣的發展曆程,幾經興衰,走過了一段艱難曲折的路程,其發展曆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一)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係的形成與調整
新中國建立初期,國民經濟基本上處於癱瘓狀態,農業發展麵臨著嚴重危機。當時我國農業的現狀是:農業技術落後、技術推廣力量十分薄弱。麵對這種形勢,黨和政府在強調農業的基礎作用的同時,提出大力發展農業的方針,並加大對農業科研的投人。相應地,應技術轉化和推廣的需要,開始了農業技術推廣體係的建設。
1.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係的形成。1951年,我國在黑龍江省滿洲裏建立了第一個農業技術推廣站,由此揭開了在東北、華北地區開展試辦農業技術推廣站的序幕,從此也揭開了我國農技推廣事業的新篇章。1952年10月,農業部在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上,提出了關於建立技術指導站的意見。《意見》要求以縣為單位,根據經濟區劃的要求,平均每15萬畝(一個區)設一個鉭括農、林、水利的綜合技術指導站,每站配備幹部5人左右。同時規定,農業技術指導站在行政、技術上受農科所直接領導;在業務上受上級農業技術部門的指導,並提出以國營農場為中心,互助組為基礎,勞模和技術員為骨幹的技術推廣網的建設思路。1953年,農業部頒布了《農業技術推廣方案(草案〉》。《草案》要求各級政府設立專業機構,配備專職人員,逐步建立起以農場為中心,互助組為基礎,勞模和技術員為骨幹的技術推廣網。刹1953年底,全國建立農業技術推廣站3622個,有幹部28327人。
1954年,農業部召並了全國農業科學技術工作會議,正式頒布了《農業技術推廣站工作條例》。《條例》對農業技術推廣戰的性質、任務等做了具體規定。到1954年底,全國已建立農業技術推廣站4549個,配備幹部32740人,全國55%的縣和10%的地區建立了相應層次的農業技術推廣站1955年4月,農業部加強了對農業技術推廣站工作的管理,對技術推廣站的選址、任務、人員編製、工作方法、隸屬關係、幹部培訓及表彰獎勵等做了具體的規定。農業部門開始有計劃地建設農業技術推廣站,使它們成為國家在技術上指導農業合作社的中心,這使得當時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逐步走向規範化。經過兩年的發展,到1956年,全國共建立16466個農業技術推廣站,有技術幹部94219人,除一些邊遠山區外,基本做到了一區一站,平均每站5~7人。同時,各地還培訓了大批農民技術骨幹,建立了一批農民科技組織,使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開始有了一定的基礎,農技推廣人員的文化素質也有所提高,大部分技術幹部為中令農校畢業生。
在建立各級農技站的同時,政府農業主管部門也隨之進行了職能部門的建設。1950年在農業部內設立了土壤肥料局(簡稱土肥局)、植物保護局(簡稱植保局),並在土肥局內設立了土地肋測設計院和有關業務處,並開展了耕地調查等相關業務。農業部於1951年成立病蟲防治司,提出了在全國設立專門的防蟲測報站建設規劃,並開展了植物檢疫工作。1956年,農業部成立種子管理局,合並了原來的種子業務,開始實行行政、技術、經營三位一體的管理體製,有計劃地開展了農作物新品種的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並指導全國各地陸續建立了農作物良種示範繁殖場2000多處,其耕地麵積13.33多萬公頃。到20世紀50年代末,已初步形成以縣良種場為骨幹,公社良種場為橋梁,生產隊種子田為基礎的良種繁育網。
2.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農業技術推廣體係。50年代末,隨著農業集體化的發展和人民公社在農村的普遍建立,鄉農業技術推廣站也被改為人民公社農業技術推廣站。從1958年下半年開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在“左”的思想嚴重幹擾和破壞下,受到了極大的衝擊。1959年,在轟轟烈烈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中,不少地方出現了長官意誌、高指標、瞎指揮和強廹命令等過激行為。在“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等思想的影響下,使得科學的農業技術推廣方法被批判為“右”傾保守而被拋棄,大部分地區農技推廣工作被中斷。加上1959—1961“三年自然災害”,全國經濟處於嚴重困難時期。農業技術推廣站在精簡機構中被砍掉了三分之一,有的與其他機構合並,許多農技人員被下放或改行,農技推廣組織瀕臨解體,農技推廣係統基本上處於癱瘓狀態。為了盡快的恢複農業生產水平,滿足當時的糧食需求,黨中央及時地進行了總結,要求大力發展農業。因此,與之相應的,我國的農技推廣工作也重新得到了重視。1961年12月,農業部在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上提出了整頓三站(農技站、種子站、畜牧獸醫站)的意見,開始在縣級建立、恢複農業技術推廣站,隸屬縣農業局領導。1962年,七千人大會在總結“大躍進”以來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對國民經濟進行全麵整頓的方針。此後,國民經濟逐步得到恢複和發展,農技推廣工作也得到了恢複。
1962年12月,農業部發布了《關於充實農業技術推廣站、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指示》,對農技站的任務、工作方法、人員配備、生活待遇、獎勵製度以及領導關係等又作了明確的規定。各地根據這一精神,對農技推廣站進行了整頓、充實、加強。根據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很多縣在農業技術推廣站的基礎上發展形成了植保站、土肥站、種子站(種子公司)等專業技:站。當時的專業技術站的作用主要是:指導公社農技站、推廣新技術成果、培訓鄉村幹部、傳播農業技術、進行農情監測。專業技術站對當時我國農業的恢複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維持了我國的農技推廣體係。1965年,全國糧食總產達到19453萬噸,比1962年增長了36%。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政府各級部門都在積極的搞“政治運動”,農業技術推廣的正常業務工作難以開展。當時全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工作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農業科研人員、推廣人員被下放勞動,農業科研工作基本停止,推廣工作也相應地中斷。盡管“左”的思潮對當時的農技推廣組織造成很大的破壞,但廣大農民在堅持抓生產的過程中,對農業技術的要求仍然很迫切,有些地區農民自己成立了一些科技組織來指導農業生產。1971年,湖南省華容縣在原有的農技推廣體係的基礎上,創建了“四級農業科學試驗網”,簡稱“四級農科網”。即縣辦農業科學研究所,公社辦農業科學實驗站,生產大隊辦農業科學實驗隊,生產隊辦農業科學實驗組。“四級農科網”在當時的華容縣的農業發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為此,1971年湖南省召開全省農業科學技術經驗交流會,首先在湖南全省推廣華容縣的建站經驗。
1974年10月,當時的農林部和中國科學院在華容縣召開“四級農科網”經驗交流現場會,提出在全國推廣華容縣的經驗,這一會議大大推動了當時“四級農科網”在全國的建設。1975年9月召弁的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總結報告中明確要求:各縣都要建立和健全縣、社、大隊、生產隊四級農業科學實驗網,廣泛開展群眾性的科學實驗活動,同時充分發揮專業科技人員的作用。到1975年,全國有1140個縣建立了農業科學研究所,約占總數的52%,平均職工人數100~150人;有26872個公社建立了農業科學實驗站,占總數的49%;332223個大隊建立了農業科學實驗隊,平均每隊3~5人;2246594個生產隊建立了農業科學實驗組。全國“四級農科網”農業技術人員共達1100多萬人由於政治運動的推動和秄政手段的幹預,這一時期是歡業科技推廣體係組織化程度最高的時期,特別是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全國在平整土地、改良土壤、興修水利、農田灌溉、動植物品種的優種化、巧施肥、合理密植等方麵均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盡管在當時的政治條件下采取了一刀切的手段,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的問題,但在客觀上對普及農業科學技術知識,提高農民的科技意識,培養農民技術隊伍,以及維係當時的農技推廣體係和農技推廣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3.轉型時期的農業技術推廣體係。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標誌著我國曆史的偉大轉折,中國開始對內實行改革、對外進行開放。我國的農技推廣工作也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在這一轉型時期,我國的農技推廣係統進行了組織和運行機製方麵的改革。
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實行,“四級農科網”也相應解體。農業技術推廣麵臨新的形勢。為了做好新形勢下農技推廣體係的轉型工作,1979年中共中央在《關於加強農業發展茗幹問題的決定》中指出:四級農業科學實驗網就是技術推廣網,縣以下要抓好試驗推廣和培訓工作。根據這一精神,為了適應農村改革的新形勢,中央和地方都進行了農業技術推廣體係的改組工作。
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重點是農牧漁業部和各省共同投資建設縣一級的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牧漁業部1979年率先在29個縣試辦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中心”在組織上把種植業各專業站合並在一起,在功能上將試驗、示範、培訓、推廣結合起來,以發揮整體優勢。這一工作得到政府的重視,國家計委列專項投資給予支持。1980年底,29個農業科學技術推廣中心基本完成了建設任務。在業務工作方麵,開展了多種技術的試驗、示範、推廣和培訓工作,如:改革耕作製度、繁育推廣優良品種、提高栽培技術、科學施肥、防治病蟲害、化學鋤草、改良低產田、種植綠肥、塑料地膜覆蓋等。
1981年3月26日,中央農委、國家科委、農業部、林業部、農墾部、水利部、國家水產總局、中央氣象局、中國科協、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農業銀行聯合發出《關於切實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加速農業發展的聯合通知》,提出:“發展農業,一是靠政策,二是靠科學。而靠科學,當前就是要突出抓好科技推廣工作。”《通知》指出: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是整個科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們還有大量的科技成果沒有得到推廣和運用,我們必須提高認識,切實加強這項工作。《通知》要求建立、健全推廣機構,充實和提高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充分調動農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在農業部的倡導下,由各省、市、自治區選擇一個縣進行“農業科學實驗、推廣、培訓中心”的試驗。要求把農科所、推廣站、培訓學校結合在一起,以技術推廣為中心,把試驗、示範、技術培訓有機結合起來。
1982年中共中央1號文件指出:“重點辦好縣一級推廣機構,逐步把技術推廣、植保、土肥等農業技術機構結合起來,實行統一領導、分工協作,使各項技術綜合應用於農業生產”,並號召在全國範圍內加強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建設。這標誌著農技推廣體係進人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同年,在國家行政機關改革中,為了更好地對我國的農技推廣工作進行管理,農牧漁業部組建了全國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將原來的植保局轉變為事業性質的全國植物保護總站;將種子局轉變為全國種子總站並與中國種子公司合署辦公,1987年又將全國種子總站與中國種子公司分開;1968年,農牧漁業部組建了全國土肥總站,各省、市、縣農業部門也相應建立了專業站。因此,到80年代中後期,在種植業範圍內基本形成了由種子、植保、土肥和綜合技術推廣四個專業組成的農業技術推廣體係。
經過近十年的努力,到80年代末,我國的農技推廣體係進一步得到鞏固和發展。1989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依靠科技進步振興農業,加強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工作的決定》,進一步突出了農技推廣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到1989年末,全國已有10113個縣建立了農技推廣中心。1990年,農業部開展了“農技推廣年活動”,對農技推廣體係建設又一次起了較大的推動作用。到1991年末,全國種植業係統共有技術推廣機構59501個,技術推廣人員32.77萬人。
4.整合發展時期的農業技術推廣體係。20世紀90年代初,由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大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加上雜交水稻等優良品種的推廣運用和耕作技術的改進、氣候適宜等原因,農業獲得了連年豐收,這使得很多地方領導放鬆了對農業的管理和扶持,放鬆了農技推廣體係建設工作。因此,在種種原因的影響下,我國的農技推廣工作中出現了一係列的問題。相應地,我國地方農技推廣組織的數量急劇地下降,工作人員和財產流失相當的嚴重。
為了鞏固和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國務院1991年11月發出了《關於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建設的通知》。緊接著,1992年1月,農業部、人事部聯合下發了《鄉鎮農技推廣機構人員編製標準(試行〉》,及時地為維持鄉鎮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穩定提供了政策依據。
為了全麵科學地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技推廣改革的經驗,將成功的政策及時法律化,從而依法扶持和管理農技推廣事業,促進我國農業的持續發展,1988年農業部成立了《農業技術推廣法》專門起草小組,開始了我國農技推廣工作的法製化建設的探討工作。經過5年的調研、起草和反複修改,1993年7月,《農業技術推廣法》正式頒布實施。《農業技術推廣法》對推廣工作的原則、推廣體係的職責、推廣工作的規範和國家對推廣工作的保障機製等重大問題做出了原則性規定。《推廣法》的頒布是我國推廣事業發展的重要裏程碑,它標誌著我國推廣事業開始走上法製的軌道。
與此同時,針對一些地方出現的削弱農技推廣體係的情況,農業部、林業部、水利部、人事部、國家計委、財政部聯合發出了《關於穩定農業技術推廣體係的通知》。這些政策法規的出台對穩定推廣機構起到了極大作用。《農業技術推廣法》頒布後,各省、市、自治區人大常委會結合當地實際,製定了實施該法的辦法。到2000年底,共有24個省(市、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頒布了《農業技術推廣法》實施辦法。這標誌著依法管理推廣事業的局麵在全國初步形成。
1995年8月,為了發揮整體優勢,引導、帶動整個推廣體係的綜合辦站,為廣大農民提供綜合技術推廣服務,農業部將全國農技推廣總站、全國植物保護總站、全國土壤肥料總站、全國種子總站合並,組建了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使其成為全國種植業技術推廣的領導機構。
與此同時,為了鞏固地方農技推廣體係的基礎,進一步健全農技推廣體係,農業部認真貫徹中發[1996]2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九五”時期和今年農村工作的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對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的“三定”(定性、定編、定員)工作進行了落實。到1996年底,種植業技術推廣機構已達5.1萬個,人員38.4萬人;其中鄉鎮級機構4.2萬個,人員19.8萬人,比1991年增加了41%。這支隊伍為推廣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97年初,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確定該年為全國“農業科技推廣年”,要求把農業技術推廣作為農業增產的第一要素來抓,努力擴大先進成熟技術的推廣麵積,切實在廣大農村掀起學科技、講科技、用科技的熱潮。同時要求完成“五個一”工程,即:推廣單位科技人員到農業生產第一線開展技術培訓;技術承包等技術服務活動超過100萬人次;各省累計推廣各類增產、增收技術1000多項,實現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1億多人次等。
1998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出《關於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通知》(中辦發[1998]13“之件),《通知》明確要求在機構改革中,推廣體係要”機構不亂,人員不散,網絡不斷,經費不減“並要求推廣體係解放思想,強化市場觀念和服務意識,逐步完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運行機製,增強活力。1998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屆三中全會做出了《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農產品市場體係和閩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係為支撐的農村經濟體製基本框架,並為加強縣鄉村農技推廣工作的改革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