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農業“技術革命運動”(1 / 3)

除了各種各樣的學校教育外,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還突出表現在農業科技知識的普及和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方麵。從某種角度講,這是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更為普遍和更為有效的形式。這種形式的教育滲透在社會、經濟工作的許多領域,表現在許多方麵,如科普宣傳、科技谘詢、技術指導、試驗示範等,這裏我們對上世紀五六年代末的那場農業“技術革命運動”和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製的形成作些分析。

(一)農業“技術革命運動”產生的背景和表現

1956年初,農業合作化運動如火如荼的進行並取了巨大成就,廣大人民群眾熱情極高。1956年1月14日到20日,中共中央召開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周恩來作了《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經濟,歸根到底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濟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不斷地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就必須在高度的技術基礎上,使社會主義生產不斷地增長,不斷地改善。因此在社會主義時代,比以前任何時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產技術,更加需要充分地發展科學和利用科學知識”,指出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密切配合”,“最充分的動員和發揮現有知識分子的力量,不斷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這是我們黨目前在知識分子問題上的根本任務”,同時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表明我們黨已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和知識分子極端重要性,並在實踐上開始信任和依靠他們,認為他們當中的絕大部分已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同年4月,毛澤東又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方針,可以說為新中國迎來了一個“科學的春天”。

對知識分子政策的調整,無疑給知識分子以極大的安慰和鼓舞,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裏各界知識分子紛紛響應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掀起科技活動的熱潮。1958年3月,在召開的科學規劃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聶榮臻強調“為了科技事業和生產的大躍進,一定要把高等學校的力量動員起來”,8月2日又撰文《全黨抓科學技術工作,實現技術革命》。在此之後,全國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小學都掀起了科學研究的大躍進高潮,大搞以“技術革新”、“創造發明”為內容的群眾運動。

1958年5月8日,毛澤東發表講話《破除迷信,不怕教授》,同時指示編寫《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的冊子。在這種指導思想下,毛澤東倡導並推動了這場“技術革命運動”的迅速發展在農村,這場“技術革命運動”的內容主要以糧食增產技術為核心展開的,具體包括選種育種技術、興修水利技術、修建梯田技術、摳製肥料技術、土壤評價技術、改良農具技術、機械化技術、田間管理技術、水土保持技術、防治病蟲害技術等等。農民以空前的熱情參與了這場“技術革命”運動,出現了眾多的土專家、土發明家,采用和推廣了一批技術成果。從當時報刊上發表的一些技術革新成果個案可見一斑。

個案一火炕式溫床(當地農民叫火池子)便是陝西一帶農民為了避免早春嚴寒,提早番茄、黃瓜等蔬菜的栽培而設計出來的一種育苗方法。實踐證明,它有許多好處:一是可以提高育苗效率,提早收獲。以番茄為例,一般苗床在穀雨前後下籽,7月底才能收獲;火炕式溫床,在清明前後即可下種,7月中旬便可收獲,比一般提前半個多月。二是防止春寒,促進幼苗正常生產。三是構造簡單,費用少,容易做,出苗齊,好管理。可任選一地,最好向陽背風,挖長2米,闊1~3米,深1~3米,離坑底35厘米高處,橫鋪一塊石板或木板,分成上下兩層。下層叫炕洞,係堆放柴草、煙火處。石板上鋪肥土一層,厚達30~40厘米,床麵離地麵的距離約30厘米,炕洞兩端分別挖進火口和煙洞。在播種前應用溫水將種子進行催芽處理,芽尖突破種皮時,即可均勻撒人床內,覆蓋2厘米細土。炕洞內裝滿枯幹草,先使其冒濃煙,使床溫逐漸增高,不間斷加溫。最高溫度不可過28攝氏度,出苗後,中午陽光好時,可適當透光,也可斟情澆水。

個案二劉承宗是甘雩縣甘河鄉郝村農業社社員,他自己不斷摸索選種經驗,到1958年時將他以往收集的88個小麥品種經過選優淘汰保留了58個品種。其中承宗一號(竹葉青)在鄂縣曾經普遍種植。承宗2號1957年在甘河、祖蒼、尚村等地設點示範,產量較碧螞一號和6028號高出31.5%。1958年收麥時統計推廣種植已達46.67公頃,畝產一般均在225千克以上。承宗2號小麥抗倒伏,耐瘠薄,抗寒力強,小穗多,穎殼緊不易落粒,適宜水、旱地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