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農業“技術革命運動”的意義和特點從以上這些個案當中,可以領略到農業領域的“技術革命”的成就。通過這場轟轟烈烈的“技術革命運動”,農民的科技意識明顯提高,許多農民不僅認識了化肥、農藥的作用,了解並掌握防治病蟲害的知識及農藥的使用方法,甚至還學會了培育新品種的知識和方法,創造了許多新式農具,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增加了糧食產量。
回顧這場“技術革命運動”至少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特點:
1.以群眾運動的形式展開,這和我們黨的群眾路線有一定的內在聯係。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足曆史的主人,是人民群眾創造了曆史,並推動著曆史的發展。人民群眾是偉大的,人民群眾是智慧的。相信群眾,依賴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民主革命時期,我們戰勝敵人的重要法寶也是群眾路線,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正是基於這種曆史經驗及其慣性,建國初期我們的許多工作基本上都是采取了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群眾運動的形式展開的。國家領導人以及廣大農民急於發展生產力的美好理想是發動這場“技術革命”的主要動因,在這個角度上,可以說這場“技術革命運動”是上下同心的,所以其來勢洇湧,廣大農民在最短時間內都被卷人到這種運動當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2.運動內容的內在一致性。國家領導人發動這場“技術革命運動”的最終目的是要提高糧食產量,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發展生產力,迅速提高國家經濟實力,以真正昂然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東方。廣大農民也想通過投人這場“技術革命運動”,提高自己的科技素質,最直接的增加糧食產量,改善自己的生活。在這一點上,國家利益與農民利益達成一致。因此這場運動農民的參與程度之深、參與麵之廣並不多見。
3.理論聯係實際,強調解決實際問題。這是這場“技術革命運動”的又一明顯特點。延安的火炕式溫床,是為了提早育苗,避免春寒設計的;土製農藥、土製化肥、水壓汲水機、修整梯田、改良雙輪雙鏵犁,也都是針對農業生產中的具體問題,是農民自己動手、動腦、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典型例子。這和那種純學院式隻顧埋頭研究自己喜好的理論,而不顧問題實際情況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
在這場“技術革命運動”中,農民與各級農業技術部門、農業科研教育部門的聯係通道是暢通的。農民在實踐當中遇到了不飩或者難以解決的問題可以直接到公社技術站或縣農技站,也可以直接到大學或科研院所進行谘詢。相關部門熱情周到,毫無保沼的向農民傳授知識。正是在這場“技術革命運動”中幾乎每個縣每個公社都建立了自己的農技站,各生產隊也設立了自己的科技小組或試驗中心等,均有專職農業技術人員,湧現了許多聞名全國的勞模和像王保京、張秋香、劉承宗這樣的眾多農民科技發明家。
4.強調政治掛帥。我國曆來重視政治教育及政治行為,黨在革命鬥爭中深深體會到政治的特殊作用。政治掛帥就是黨的領導掛帥,需要時時突出政治,事事聯係思想。在這場“技術革命運動”中,各級領導在強調取得成就時,都不會忘記政治掛帥這一條。強調政治掛帥在宣傳、發動和組織群眾方麵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過分地強調政治掛帥也導致了嚴重的行式主義和浮誇風。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縣紅旗人民公社稱中稻畝產13萬斤,時任廣西農學院院長的孫仲逸被派去調查研究並論證社員的這一偉大創舉,並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了發言,其題目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縣中稻畝產十三萬斤的情況彙報》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看看當時許多報道的題目就可以知道:《五一蔬菜社,今秋白菜畝產30萬斤的具體措施》、《劉述賢立誌創奇跡,今秋兩畝玉米要收4萬斤》、《新豐一社,今秋穀子要畝產一萬兩千五百斤》等。這種奇怪的行為所以會產生是和處處政治掛帥,動輒扣帽子分不開的。
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的那場“技術革命運動”的曆史背景和如今時代特征已完全不同了,農民的需要和職業教育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盡管存在著這樣和那樣的問題,但是這場“技術革命運動”涉及範圍之廣、農民的參與程度之深和表現出的空前的積極性對我們仍有現實的啟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