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農業“技術革命運動”(2 / 3)

個案三農民在生產實踐過程中,根據實踐經驗,在黨的“技術革命運動”的號召下,親自動手研製了許多土製化肥、土製農藥,如:人造尿、人熬尿、水糞、混合土製化肥、有膠土化月巴、無膠土化肥、尿素、人造肥、氯水、人造牛糞等。土農藥有桃槿棟楊液(幾種樹葉為主要原料)、桃葉石灰硫礦合劑、銀樹葉、石硫合劑、棟樹葉液、銀杏葉液、洋蔥頭、混合劑、陶土石灰粉、土製1605等。

製造土製1605的配料有七種:柳樹葉5斤,加清水18斤,煮後取用它的汁液;楊樹葉5斤,加清水18斤,煮後過濾,用它的汁液;石灰2斤,篩子過細;幹雞糞2斤,搗碎;牛骨(其他雜骨也可)水3斤,石灰硫磺合劑1斤,新鮮人尿4斤。每斤母液可兌水10斤至60斤,可用來防治棉蚜、紅蜘蛛、紅鈴蟲等。

1958年幾乎村村至少都有一個土製化肥廠、土製農藥廠。這種土製工廠的規模很小,隻有六七個人,兩三口鍋、幾條扁擔、水桶、篩子就可以生產了。

個案四農民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改良農具的例子也是非常多的。僅1957年頭2個月,據了解,光大荔一個縣,改良和創新農具就有50多種;商雒莊地區群眾發明創造和改製各種大小農具也有40多種,並且也有十多種在當地普遍推廣。這些改良相創造的新農具,一般製造簡單,使用方便,即能節省人力和畜力,提高勞動效率幾倍到幾十倍,同時大部分都能就地取材,就地設計和製作,成本低,花錢少。如維南縣景材河溝農業社社員何天成創造的龍骨水車,兩人一天就可灌溉地0.8公頃,每輛水車隻有12元。手壓汲水機是丹鳳縣鳳麓農業社創造的一種適合山區小塊地灌溉用的汲水裝置,它免去了安水車的不方便,以及搬輸轤的麻煩費力,成本也很低,隻有30元,製作很簡單,在井中放置一個鐵筒子(或鐵管子),在筒子中間插一根粗鐵棍,鐵棍上端比地麵高二尺,並安上一根五尺的木頭橫杠,把杠子中間支在井旁架子上。鐵棍下端安放一筒口粗的鐵活塞,在活塞上安一個用薄片做的活門;再給插人水中的鐵筒口安一個相同的活門。這和現如今許多農民家中的壓水井的原理和設計是很相像的。

個案五西鄉縣私渡鄉合力社是巴山腳下的一個農業社,這兒有上千畝溝田,土質多係純沙或夾沙。以往雖注意保持水土,但因隻注意在山下修梯田,忽視防治山上洪水衝刷。每逢大雨,山洪暴發後,水土流失和作物損失都很大。1956年被水衝刷的土地達5.3公頃,群眾形容說:“天旱禾苗光,雨淋田遭殃,一石收八鬥,十有九年荒”。1958年修田保持水土時,總結以往教訓,明確提出“修一處,保一處,成一處”的口號,采用上挖塘,下打椿的辦法,在每台梯田邊打一兩排木椿,用樹條編織起來,然後壘土築坎,再在田坎的一邊種上一排柳樹,這樣樹根又可保持水土。另外梯田頂端靠近山坡處挖一口塘,山上挖很多水渠,使山水流入塘內,灌溉梯田。這樣既能抗旱,又保持水土。又在塘的下麵沿溝再開一道退水渠,讓多餘的水排出去,預防雨季洪水過大衝毀水塘田坎。

個案六邵陽地區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利用其他有利因素,大力興辦水利站、水電站,發揮了當地水資源豐富的優勢。區領導適時提出了大搞五水六條龍綜合利用,向水要動力的號召,各級黨委非常重視(原文為“像大辦鋼鐵那樣的決心和魄力來抓這一工作”)。先後動員群眾達32萬人之多。僅用50天,水利站就星羅棋布的分布於全區境內。投人使用的水利站帶動大小新式工具和機械360621件,使110個社辦企業、1850個農副產品加工廠的全部工序和分工序實現了自動化、半自動化,大大提高了生產率,減輕了勞動強度,騰出了32萬多勞動力個案七主要分布在陝西河川兩岸的丘陵和秦嶺,巴山半山腰陽坡一帶的黃泥巴,又叫死黃土、死黃泥,侵蝕嚴重,耕層淺薄,滲水力差,有機質含量低,幹時硬結,濕時粘腳,“幹時一塊銅,濕時一包濃,天晴賽金剛,下雨流黃湯”,“晴天犁不動,雨天犁不成,天晴三天盼下雨,雨下三天盼天晴”。當時農民在各級政府領導下,投入改良土壤運動中,針對此種土壤特點,總結出了一套經驗。一是隔冬深翻,冬季犁炕田,連翻數次,可減少黃泥巴的黏性。二是鋪地改良。夏收後,結合施有機肥,打碎土塊後暴曬,隔10天重複一次。三是結合施肥,摻沙改良。沙子應分期逐年加人,滲沙量以達到七泥三沙為宜。四是施熱性大的牛圈糞和有機肥。五是利用雜草枯枝落葉熏烤土地,改良黃泥巴。

毛澤東根據群眾實踐經驗和科學研究的成果,經過進一步提煉,發展成為農業“八字憲法”,即土(深耕、改良土壤,土壤普查和土地規劃)、肥(合理施肥)、水(發展水利和合理用水)、種(推廣良種)、密(合理密植)、保(植物保護,防治病蟲害)、管(田間管理)、工(工具改良正確貫徹和實施農業“八字憲法”,也是艇進農民的科技水平和農業增產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