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農業廣播筆視學校(3 / 3)

1.多層次性與重心下沉。199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農業部、國家教委等單位關於進一步辦好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意見的通知》,明確了農廣校的作用和任務,提出了進一步辦好農廣校的措施和要求,成為我國農業廣播電視教育的重要指導文件。中央農廣校也從兩個方麵統一了認識,始終堅持為“三農”服務的辦學方向,把農廣校的工作置於農村發展的大局中,提出了“穩定中專,向兩頭延伸,工作重心下沉”的工作思路。農業部也進一步強化了中央農廣校的培訓功能。1998年8月農業部發出通知,要求充分利用農廣校開展農民科技教育。1999年4月,中央農廣校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開播“致富早班車”節目和“西部開發農業科技教育係列講座”。1999年12月,農業部把“農業部農民科技培訓中心”的牌子也掛在了中央農廣校。近些年來,中央農廣校積極送書下鄉,送書到戶,在全國建立了農業科技圖書和聲像製品服務網點,並負責“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工程”、“綠色證書工程”、“農業科技電波人戶工程”等工作的組織實施,利用自身的優勢開展遠距離農民教育服務。

農業廣播電視教育是各級政府舉辦的公益性事業,農廣校工作重心下沉,必須處理好學曆教育和農民短期技術培訓的關係,把工作的重點放在農民技術培訓和解決農民的實際問題上。但是目前在農廣校內部依然存在著重視學曆教育、輕視短期技術培訓的傾向,可以說還沒有找到工作重心下沉的可行途徑。一些辦學單位首先考慮的是經濟效益,致使偏離為農民服務的方向。這一狀況的存在有指導思想的原因,也有財政方麵具體困難的原因。因此“工作重心下沉”思路的最終實現,必須解決兩個問題:

一是解決直接服務農民的途徑問題,使農廣校的教學具有針對性。二是建立經費保障製度,保證農廣校教育的正常實施。

2.理論與實踐並重。農廣校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長期以來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首先因為農廣校教育途徑和教學方法的特點,教學偏重於理論講授,往往脫離實際,限製了實踐教學環節的建設,不能適應當代農民的實際需要;其次,目前的農廣校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和實際操作能力,也限製了學員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已經被理論和實踐所證明,特別是農民職業技術教育,使之學會生存、掌握運用農業科技的技能和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加強和改革農廣校的實踐教學,既是社會對人才質量和規格的新要求,也是人才培養規律的客觀要求。

為了克服實踐教學的不足,提高學員實踐操作的能力,農廣校必須進行實踐教學體係的改革,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的農廣校實行了畢業論文答辯製度,強化基本功和一技之長的訓練,促進了學員科技能力的發展。在諸多措施中,我們認為實行“雙師製”是一個可行的辦法,就是對學生既有理論教師負責基礎理論教學,又有具有實踐能力的技術人員或專家作為實踐課指導教師。這樣可以有效地解決學員理論結合實際的問題。對於廣大農民的職業技術培訓,則必須與實驗示範結合起來,這不僅因為農民信奉“眼見為實”,也因為農業科技具有“聽起來複雜,做起來簡單”的特點,通過實踐和模仿,農民可以快速地掌握農業科技新技術。

3.優化辦學隊伍結構。沒有一流的教師隊伍,就很難培養出一流的學生。如前所述,目前農廣校的師資結構和水平還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辦學隊伍無穩定的來源,教師補充製度尚未形成,是農廣校師資建設的一個突出問題。在新的形勢下當務之急是培養計算機多媒體人員、網絡管理與設計人員、現代教育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選擇知識麵廣、基礎理論紮實、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作為學科帶頭人。

農廣校的師資建設不應是孤立的,而應該是全方位、多層次的。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農廣校應根據本地區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來進行規劃和建設。根據農業產業化要求設置學科、專業和配備教師,形成各具特色、分門別類、互通有無的辦學隊伍格局。

為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堅持“分區規劃,分類指導”的原則,在全國九個農業區域的每一規劃區內,設立一所類似職業技術師範學院的部委直屬“農業遠距離教育師資中心”,並把它建成學科齊全、具有職前培養和職後培訓雙重功能的師資培訓基地。其次,要根據農民的實際需要確立快速、靈活的專業與學科調整機製,能夠根據農村和農民的需要及時調整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這就需要有一支龐大的學科齊全的教師隊伍。農廣校係統自身建立這樣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既無必要,也無可能。因此必須處理好專兼職教師的關係,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農業科技服務部門的技術人才,構成龐大的農廣校的兼職師資隊伍。而農廣校的專職人員,應該重點研究遠程教育技術和教育規律,負責信息的收集、傳播和學校的管理。

§§第五章 中國成立後我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