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革開放後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全黨工作重點的轉移和農村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變革,農村對科技等各類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中圍是個農業大國,又是一個農業科技後進的國家。一方麵農業科技人員比較少,另一方麵農業勞動者還不善於運用現代農業科技。在“六五”期間,科技在農業增產中的作用不足30%~40%,而發達國家占到60%~80%。解決人口多,土地少的矛盾,解決因勞動力素質低限製勞動力轉移和運用現代農業科技的#盾,都隻能靠教育。1978年,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擴大職業學校比例,1979年又重申要有計劃地舉辦各類中等職業教育。1980年,中央在批轉全國勞動就業會議的文件時強調指出,要把職業教育作為教育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逐步建立職業教育網。1982年5月,《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大力加強農村教育事業》,認為目前農村教育的落後狀態同現代化建設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當前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有計劃地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中等農業技術教育。由於得到了充分的重視,我國職業教育逐漸由試點進入穩步發展階段,農村職業教育也迅速發展起來。
1983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加強和改革農村學校教育若幹問題的通知》中又強調指出,“改革農村中等教育結構,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是振興農村經濟,加強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一項戰略措施。”《通知》還提出“除在普通高中增設職業技術課,開辦職業技術班,把一部分普通高中改為農業中學或其他職業學校外,還要根據可能,新辦一些各類職業技術學校。力爭1990年,農村各類職業技術學校在校學生數達到或略超過普通高中。”
在政府和各有關部門的重視下,農村職業中學在1980年之後開始步人正規的發展時期。農村職業中學先由1980年的2924所增長到1983年的4073所,繼之又增長到1984年的4622所。在校學生數也由1980年的32萬人增長到1984年的90.7萬人,發展。“燎原計劃”在實施步驟上,要求逐縣、逐鄉推廣農村教改先進典型經驗,從而帶動周圍的縣和鄉,逐步形成燎原之勢。
在改革實踐中,各地普遍把教育、科技和農業部門分別提出的“燎原”、“星火”、“豐收”三個計劃結合起來,通過培養適用人才和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加快了實用技術的推廣,使“科技興農加上教育二字成為科教興農”,對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9年8月,農業部、國家科委、國家教委、林業部、中國農業銀行聯合成立了農科教統籌與協調指導小組,下發了《關於農科教結合,共同促進農村、林區人才開發與技術進步的意見(試行)》。農科教結合是彙集許多農村地區的實踐經驗而總結推廣的,安徽、河北等省都較早做了有益探索。農科教統籌的任務大力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推廣普及科學技術,振興農業,加速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為此,要求各地要積極推進農村、林區各類教育的協調發展,做到三教(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統籌,廣泛開展實用技術培訓。
農科教結合在實踐中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它促進了教育思想的改變,使教育與經濟建設緊密結合;提高了農民采用實用技術的積極性,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有利於農科教各部門的人、財、物力合理配置,形成較好的整體效益;使“燎原”、“皇火”、“豐收”三個計劃配套,科教興農落到實處。
1990年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取得新進展。農村職業學校(含縣鎮)已達6651所,在校學生195.5萬人,全國幾乎每個縣都辦起了職業中學。農業中專與林業中專也發展到427所,在校學生21.56萬人。此外,還對不能升學的小學、初中、高中畢業廣泛開展了實用技術培訓。
1991年10月,《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4年增長了1.8倍。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係統地指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改革基礎教育管理體製,實行省、市(地)、縣、鄉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辦法;鼓勵單位、集體和個人捐資助學;調整中等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逐步建立起一個由初級到高級、行業配套、結構合理又能與普通教育相溝通的職業技術教育體係。1986年7月,全國職業技術教育會議召開,提出農村職業教育必須堅定不移地確立為振興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生產和為農民勞動致富服務的辦學思想。
1988年5月,國家教委在關於實施“燎原計劃”向國務院的《請示報告》中指出,“目前影響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是,農業勞動者文化技術素質不高,吸收和運用科學技術的能力以及經營管理水平低。據農業部門的資料介紹,有70%的現成農業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廣;全國仍有2/3的中、低產田;每年因防疫不好而病死的牲畜高達10%。”《請示報告》認為,“從我國的實際出發,農村教育應當在良好的基礎教育的根基上,麵向當地農村經濟建設的實際需要,大力發展靈活多樣的職業技術教育,使學生不僅學好文化科學基礎知識,而且能夠掌握一定的實用技術和經營本領,成為發展農村商品經濟的骨幹。”
1988年,在中國500個縣的1500個鄉開始實施由國務院批準的“燎原計劃”。它的主要目標是:“七五”期間擬在全國500個縣內建設1500個示範鄉。“八五”期間爭取擴展到全國大多數縣。示範鄉要實現9年製義務教育,學校教育要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示範鄉還要做到掃除青壯年文盲,建立農民文化技術學校。對在鄉初、高中畢業生要進行有效的技術培訓。鄉的教育設施要綜合利用,促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協調指出,要高度重視職業技術教育的戰略地位和作用,積極貫徹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方針,認為在廣大農村地區,要積極推進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實施“燎原計劃”,實行農科教結合,統籌規劃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采取更靈活的方式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
1997年,全國由地、市舉辦的農林中等專業學校已有408所,招生17.6萬人,在校學生51.6萬人;主要由縣(市)舉辦的農村職業高中4900所,招生95.8萬人,在校學生219.5萬人;由鄉鎮和村舉辦的農村職業初中1469所,招生30.9萬人在校學生80.93萬人;農民技術培訓學校44萬餘所,招生6514.6萬人,在校生5340萬人。
2000年,全國農村職業高中學校數4255所,占全國職業高中總數的60%以上,在校學生數224.98萬人,占全國的54.28%。農村職業初中1164所,在校學生數為85.89萬人。以職業教育為主要內容的農業中專446所,在校學生17.26萬人。農民技術培訓學校48.63萬所,年培訓農民9047萬人次。在全國多數地方形成了以縣職教中心(或骨幹職業中學)為龍頭、以鄉鎮成人學校為骨幹的縣、鄉、村三級教育培訓網絡,為農村小學、初中、高中畢業生和廣大農民創造了更多的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機會。農業類專業和農村急需專業的建設得到了加強,農村職業中心實驗示範基地的建設速度不斷加快,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湧現出了一大批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好典型,培養了一大批有技術、高素質的新型勞動者,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改革開放後的20年,不僅使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對農村職業教育的認識也產生了一個飛躍。首先,人們認識到教育是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擺脫了視政治為教眘惟一功能的思想。其次,將發展職業教育同整個中等教育結構改革聯係在一起,同時采取開放的態勢,注意吸收和借鑒國外經驗。最後,在如何發揮農村職業教育的作用上,提出了實行“農科教”結合和“三教”統籌,將農村經濟、科學技術和教育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不僅確立了農村職業教育在農村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也客觀地指明了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和道路。這一時期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所取得的成績突出表以下五個方麵。
1.農村中等教育結構單一的局麵得到了改變。改革教育結構,發展職業教育,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教育體製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建國初期和70年代末期,教育的結構很不合理,與經濟建設的實際需要相脫節。根據我國國情,農村學生應從中學階段開始升學和就業的分流,初中畢業生一部分升人普通高中,一部分接受中等職業教育;高中畢業生一部分升人普通大學,一部分接受高等職業教育。1979年以前,我國農村高中階段教育的畢業生遠遠多於職業教育畢業生,加上高等學校招生規模較小,從而造成了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局而,而升學率也極低。農村絕大多數青少年高中畢業後,既不能升學,又沒有就業所需的技能。
20年來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改變了農村中等教育結構單一的局麵。1993年,農村職業高中與中等農業學校在校學生963850人,占農村高中階段在校生總數的44.2%。此後,農村職業教育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高中階段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一方麵滿足了經濟建設對各類初、中級人才和勞動者的需要,促進了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另一方麵緩解了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的壓力。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從初等到高等的職業教育體係框架已基本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種類的職業教育網絡已初具規模。
2.培養了高素質的農村建設者。農村職業教育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和對初中級人才的要求與成長規律,提高受教育者的基礎職業技術素質,讓其掌握適當的專業實用技術,為當地建設事業培養了適用的初中級建設人才和熟練勞動者,為農村的振興和當地群眾的脫貧致富做出了貢獻。
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量大、麵廣、專業門類繁多。農村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就業於各行各業,明顯改善了各行業人才隊伍的結構,從整體上提高了各行業勞動者的文化和技術素質。在農村經濟的發展中,職業學校畢業生發揮了科技示範和生產帶頭作用,提高了廣大農民吸收運用科技脫貧致富的能力。據國家統計局對6700農戶的調查,受到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的農民收入明顯高於其他農戶。
通過職業教育,許多農民群眾不僅學到了致富的技術本領,增強了學文化、學科學的積極性,而且改變了許多不良的舊風氣。賭博、打架、迷信、鄰裏糾紛、偷盜等現象正在逐步減少,種學習文化知識、科技致富、健康文明的新風尚在廣大農村廣泛興起。
3.促進了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在大力加強九年製義務教育的同時,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是進行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發展多形式、多層次、多規格的職業教育,改變教育結構單一的狀況。在普通教育中也引進職業技術教育的內容,讓農村新增勞動力上崗前以及在崗勞動者能得到必要的職業技術培訓,在農村職業教育獲得長足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農村教育綜合改革。
農村教育綜合改革要求實行“三教”統籌,就是要把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三教”協調發展,誰也不能代替誰。同時,“三教”的教學內容、教師、設備、場地盡可能統籌安排,發揮整體效益。實行農科教結合和實施“燎原計劃”也同樣離不開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事實證明,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對我國農村經濟和精神文明建設起了很大作用。
4.辦學條件逐步得到改善。五六十年代以來,我國農村中等職業學校的經費,原則上來自國家財政的辦學單位。中央和地方業務部門興辦的學校所需經費,列人各部門的教育事業預算,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舉辦的學校,列人地方政府教育經費預算。從1983年起,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每年劃撥一定額度的農村職業教育補助經費;學校主管部門按照“兩個逐步增長”的原則加強對辦學經費的投人;非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職業學校實行學生繳費上學;有的地方還利用外資、內資貸款以及社會捐資、海外僑胞捐助,形成了多渠道籌集職業教育經費的機製,農村職業教育辦學經費逐年增加。
隨著事業規模的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教職工隊伍不斷擴大,正在形成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有職教特色的教師隊伍。我國大部分省市建立了職教師資培養基地,以保證職業學校師資的來源。同時農村職業學校可以有選擇地聘請一些有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到學校來擔任專、兼職專業課教師或學習指導教師。
5.職業教育法製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在黨中央、全國人大和國務院的重視和關懷下,通過廣大職業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我國曆史上第一部《職業教育法》於1996年5月15日正式頒布,並於同年9月1日開始實施。這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史上的重要裏程碑。它標誌著我國的職業教育事業從此進人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的新階段。
《職業教育法》確立了職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規定了政府、各行業、企事業及社會各方麵舉辦職業教育的職責、義務;提出了發展職業教育籌資的原則和各項保障條件與措施;指出了發展與改革職業教育應遵循的重要原則;明確了職業教育管理職責分工的基本原則。《職業教育法》是鞏固職業教育成果的重要保障,是促進職業人才培養,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保證。
據統計,職教法頒布實施以來,遼寧、吉林、北京、山西、河南等省市已出台了地方配套法規,還有15個省市的政府先後製定了貫徹落實《職業教育法》、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職業教育的發展目標、任務和各方麵的職責,使職業教育的發展環境有了進一步改善。《職業教育法》的貫徹落實,使我國職業教育實行依法治教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