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農民的職業技術教育獲得了快速發展的政治基礎,在30多年的時間裏構成了較完整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係,其中主要有教育部門的職業學校體係,農業部門的農業技術推廣體係,中央農業廣播學校體係。研究不同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係的模式、機製、特點與問題,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是改革農民職業技術教育以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基礎。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職業學校發展步人新的曆史時期。依照《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有計劃、有步驟地實行普及教育,加強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術教育”的規定,國家接管、整頓和改造舊的職業學校和技術學校,調整學校布局和專業設置,為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裏我們把農民職業技術學校教育分為兩個階段來談論,一是改革開放的的計劃經濟條件下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二是改革開放以來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農民職業按術教育
新中國剛剛成立時,百廢待興,文化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對舊教育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這一時期的農民教育在指導思想上完成了兩個改革,一是改革了舊的教育目的,毛澤東提出了“我們的一切工作,包括文化教育工作,都要圍繞著生產建設這個中心,並為這個中心服務。”1950年9月教育部、中華全國總工會在北京聯合召開全國工農教育會議,會議上指出“當前國家的中心任務是迅速恢複和發展國家的生產建設,生產建設的主要依靠就足在生產戰線上的工人和農民這兩支大軍,如果我們在教育上不能配合著將這兩支大軍的思想覺悟提高,就不能在生產建設上出現我們所要求的新的勞動態度和創造精神,我們的生產建設任務將受到損害,我們的教育工作就脫離了實際。”這一階段的農民教育最迫切的是思想政治覺悟的提高。50年代,中央每年對農民教育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文化素質都有明文的規定。比如《關於開展1949年冬學工作的指示》中說,“今年冬學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應當是向農民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偉大意義,解釋人民政協的政治綱領,解釋目前中國的軍事政治情勢和勞動人民的任務,討論恢複和發展本地農業生產和克服生產中各種困難的辦法。”對農民的教育,特別是冬學結合生產實際,結合政權建設和土地改革,有力地提高了農民的思想覺悟,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二是改革了舊的教育方針。1949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確定了以老解放區教育經驗為基礎,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養國家建設人才的任務,肯定了教育的新民主主義性質,仍然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
工人和農民是新社會教育的主體,學校要為工農服務,因此創辦了工農速成中學、工農幹部文化補習學校、農民夜校、冬學、識字班等,開展農民業餘教育。1955年農業合作化運動的蓬勃開展,促進了農民教育的大發展。農業合作化既解決了農時教育的資金問題,也解決了農民學習的發動組織問題。當時中央對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幹部教育的實施是有較重緩急的差別的,其依據是建設的需要和基礎條件。1949一1950年,新解放區需要大批幹部,許多工農幹部因缺少文化而不能勝任工作,因此工農幹部教育就擺在了優先的地位。1952年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需要大批初、中級技術人員、技術工人,職業技術教育又擺在了首位。當時培養村、社幹部和農業技術人員最普遍的形式,是開辦技術夜校。山西省的西張耿村1953年成立了一個農業技術學習小組,後來擴展為全鄉的農業技術夜校。他們根據農業生產實際需要,把農業科技知識編成農民容易學的講義采取“少講、講清,地裏做什麼就學什麼,學了就用”的教學方法,經過一年多的科普教育,110個學員都初步學會了一兩門農業生產技術,其中有90個學員掌握了科學種棉花的技術,能識別和防治十多種棉花害蟲。有42個學員學會了配殺蟲藥水,48個學員學會了製作顆粒肥,有22個學員當了拖拉機手。毛澤東在這篇總結報告上批示:“這樣的技術夜校,每個鄉,至目前至少是大多數鄉,都應辦起來,應當同消滅文盲相結合,由青年團一同管起來。”
從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到1966年的10年中,我國對農民教育的道路也進行了艱苦曲折的探索,判中有成功的經驗,如農村教育要為農村經濟建設服務,黨的領導是辦好農村與農民教育的根本保證,教育要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堅持兩條腿走路的辦學原則和半農半讀的方向等,至今仍然是我們進行農民教育的重要財富。當然也有失敗的教訓,主要是階級鬥爭擴大化,違背教育規律,以至導致了“文化大革命”對教育的空前破壞。
除了農民教育得到了發展,職業技術學校教育在這一時期也獲得了快速發展。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指出,“各地中等學校多,普通學校多,技術學校少,不適應恢複和發展經濟的迫切要求”,“中等學校在今後若幹年內著重向中等技術學校發展”。由於新中國在發展職業教育方麵尚缺乏經驗,主要是借鑒前蘇聯形成以中專、中技為中心的中等職業教育係統的經驗。在改造舊教育的過程中,根據1951年政務院關於改革學製的規定,正式將職業學校改稱中等專業學校,包括技術、師範、醫藥等學校。
1954年,政務院又頒布了《關於改進中等專業教育的決定》規定了各類中等專業學校的學習年限。後來,農業部以蘇聯中等農業技術學校為藍本,製定和頒發了中等農業學校各專業的教學汁劃以及其他各項規定,從而使我國中等農業教育開始按照國家統一標準來培養農業技術人才和管理幹部。
1949—1957年,我國中等農業技術教育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中等技術學校的數量從1950年的500所增加至1957年的728所,其中農村學校從107所增加至173所,8年裏增長了66所,所占比例從21%上升到24%;農科學生人數從1949年的21698人增加到1957年的99133人,增長了3.6倍。
這一時期我國農業中等專業技術學校體係基本形成,奠定了新中國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基礎,但也明顯地暴露出一些問題。首先,忽視了我國國情,照搬蘇聯的做法未能使舊教育的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之間嚴重失調的結構得到改善;其次,將職業教育改稱為中等專業教育,不僅縮小了職業教育的範圍,而且由於將其納人國家計劃之內,從而限製了它的發展;再有,中等專業學校大都設在大中城市,包括絕大多數縣城在內的廣大農村地區的職業教育未能受到應有的重視,特別是農業中等專業技術學校教育沒有包括農民的職業技術教育,農民被排除在學校職業技術教育之外。
真正意義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被零星的包含在“冬學運動”和農民業餘學校教育中。50年代農教育的大發展是與農業合作化運動聯係在一起的,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發展客觀上提高了對農業科學技術的需求。技術人員的匱乏成為經濟建設的阻力,同時人們也有著強烈的學習的願望。這兩個方麵的作用促進了農民夜校的發展。在《社會主義建設高潮》一書中曾介紹過山西省西張耿村的農業技術夜校。
1955年冬,西張耿村的農業合作社合並了4個鄉的24個初級社,成立了星火高級農業合作社。全社由原來的71戶增加到3023戶,共有12215人。全社有70%的耕地使用了機器耕種,1956年計劃打井580口,擴大水田2133.33公頃,棉花133.33公頃,200公頃小麥畝產要達千斤。在19個生產大隊中估計需要農業技術人員231人,水利動力機手71人,拖拉機農機手42人。而當時掌握棉麥耕作技術的隻有17人。所以有人就編出歌謠說,“高級化,機械化,今年又實行水利化,畝產千斤已訂下,可惜沒文化,技術不高難招架”,“技術夜校真正好,就是數量不多招人少”。這裏的農民夜校,文化教育和技術教育是分開的。隻學技術不學文化的人反映“學技術沒文化,提高技術沒辦法。”隻學文化不學技術的人反映“光學文化,目的不明,越學越泄氣。”針對這種情況,把技術夜校擴充為業餘文化技術學校很有必要,鄉黨委書記、鄉長等組成學校委員會統一領導了初中、卨小和掃盲教育。到1958年該校已經有23個初中班,34個高小班,65個掃盲班,吸收了2671名青壯年男女社員參加學習,既學習文化課程,也學習農業技術。上百名教師是從本鄉的知識青年中選拔的。他們邊教邊學,既有集中訓練,爭取普通中小學的幫助,又與生產隊長、技術員和有經驗的老農相結合,逐步提高辦學水平。
1958年春天,各類民辦、社辦的夜校迅速發展。河南郾城縣白坡鄉的白坡村,一天一夜就辦起了一所小學。鄉裏召開文化促進會議,要求學習白坡村,“一處點火,四麵開花”。全鄉5天辦起了25處學校。據1958年4月號《人民教育》報道,白坡鄉7天普及了初中和小學教育,全鄉實現了村村有小學,聯社有中學,人人勤勞動,戶戶有書聲。
農業中學和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的建立,標誌著新中國成立後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係的初步形成,從此我國不僅有了進行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業餘學習班職業中學、中專,也有了麵向農民的職業大學。1958年5月,中共八大三次會議製定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教育戰線也在“大躍進”的熱潮中,掀起了以“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為中心的教育改革運動。為了滿足廣大農村對技術人才的需要,舉辦新型的農業中學和“勞動大學”顯得日益迫切。
農業中學是從江蘇省推廣到全國的。1958年“大躍進”中,江蘇省的施橋鄉7天時間辦了兩所農業中學,全省各縣辦了851所農業中學。1958年中共江蘇省委在南京召開的農業中學創辦經驗座談會上,當時的中宣部部長陸定一指出,“動員群眾的力量辦縣各神職業中學,特別是創辦農業中學,使不能進普通初中的小學畢業生都能升學,這是個好辦法,不但有利於教育事業的大躍進,而且也有利於農業生產的大躍進。”同年召開的全國第四次教育行政會議提出,要大力舉辦農業中學、工業中學和手工業中學,把高小畢業生培養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又有一定生產技能的勞動者。於是,廣大農村掀起了大辦農業中學的熱潮。1958年底,全國農業中學猛增至2萬所,在校生達199.99萬人。1960年農業中學增加到22597所,學生230萬人。1963年以後農業中學又大量發展起來。同期農林類中等專業技術學校也有了較快發展,從1957年的173所增加到1958年的546所,1960年又進一步增加到1264所,在校生36.32萬人。
農業中學的文化課程是初中最基本的課程,技術課程以培養初級農業技術人員為主,堅持半農半讀,原則上吸收高小畢業生。由於“左”的思想的影響,創辦農業中學和農業中等專業技術學校後來出現了盲目辦學,一哄而上的現象,其發展規模超過了國民經濟的負擔能力,許多學校師資和校務條件都很差。到1960年底,這一問題顯得尤為尖銳,不得不暫停發展,並在1961年與1962年的調整過程中進行了壓縮。1962年全國農業中學僅剩下3715所,在校學生26.66萬人。
1963年農業生產形勢好轉,農業中學也出現新的轉機。1963年3月,中宣部提出,將過去幾年停辦或合並掉的一些農業學校和與農業有關的技術學校積極設法予以恢複,同時要求地方繼續辦好農業中學。後來,劉少奇主席又發出創辦和發展半工(農)半讀職業學校的指示。農業中學又迅速發展起來。1965年全國農業中學猛增至54332所,在校學生316.69萬人。從可以看出這幾年農業中學所經曆的變化。
在評價農業中學時,首先要看到它是農村教育“大躍進”的時代產物。從我國農村的需要和大量高小畢業生發展的需要出發,興辦農業中學的願望是好的,但由於在指導思想上出現了偏差,對農業中學的性質、地位及作用還缺乏科學的認識。首先,混淆了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之間的本質差別,未能明確農業中學的職業教育性質,因而將農業中學視為準普通中學,作為解決不能進人普通中學高小畢業生就學問題的途徑和辦法,實質上是為了適應“大躍進”的需要彌補普通中學不足而采取的應急措施,而沒有重視它的職業教育性質。其次,過於強調農業中學的政治功能,忽視了它在發展農業生產中的經濟功能。正因為如此,當時農業中學將文化課作為最基本的課程,而未充分重視農業技術方麵的教育,使得農業中學失去了其特色和生命力。
1958年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的建立有深刻的社會曆史背景。江西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親手開創的老革命根據地,經濟極端貧困,文化教育落後。為了迅速改變老區貧窮落後的麵貌,1958年冬,江西省5萬多名幹部響應黨中央的號召,上山下鄉,在老區建立了100多個農林牧副漁綜合墾殖場,為了適應全省進一步發展的需要,中共江西省委、省政府於1958年6月9日,作出了在墾殖場的基礎上創辦共大的決定。8月1日,南昌總校和分布在井岡山等山頭的30多所分校同時舉行開學典禮,首批學生11000名。共大的辦學方針是“勤工儉學,半工半讀,學習與勞動相結合,政治與業務相結合”。共大的創辦,適應了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願望,因而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僅3年的時間,共大分校就發展到112所,學生人數增加到46000人,形成了“社來社去”、“場來場去”的畢業生就業製度,解決了人才通往農業生產第一線的問題。
毛澤東聽取了共大的彙報後,非常高興,寫信讚揚了共大的教育形式和辦學方向,指出:“你們的事業我是完全讚成的。半工半讀,勤工儉學,不要國家一分錢,小學、中學、大學都有,分散在全省各個山頭,少數在平地。這樣的學校確實是很好的。”並要求各省到江西考察,選派有能力、有見識的同誌抓好這件工作,從而推動了各省農業和農民教育的發展。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
1966年“五七指示”發表後,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農業中學被當成修正主義教育的產物而慘遭摧殘,5萬多所農業中學被砍掉;國家舉辦的中等農業學校和林業學校也深受其害。部分未被撤銷的農林學校,因學生停課,教師被下放或遣散,校舍被占,圖書資料散失,教學儀器受損,職業學校名存實亡。“文化大革命”中的社會教育、業餘教育、成人教育在形式和數量上獲得了一種畸形的發展。在城市、工廠,這類教育一般都歸人“七二一大學”;在農村地區其名目繁多,如“五七大學”、“共產主義大學”、“農業大學”、“勞動大學”、“莊戶大學”、“農校”等,一般統稱為“五七學校”叭辦學體製是複雜多樣的,有地區辦的,也有縣、公社、大隊甚至小隊辦的,學製上有三年的,也有兩年、一年或半年甚至十天的。畢業生有納入國家分配計劃的,也有安排臨時工作的,大都回社隊拿工分,從事農業技術員、醫療人員、獸醫、電工、教員等工作。在名稱上盡管叫“大學”,除了少數學校(如江西共產主義大學總校)外,其他都是職業中學(或農業中學)、技工學校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