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鄉村教育的師資。教育活動是主客體雙方互動的過程。要產生活的教師,活的國民,就需要有活的教師。既有活的教師,又有活的學生,學校才會是活的學校。中國傳統的鄉村教育是“死的教育”,要把他改造成活的教育,就需要活的學校的開辦,而師資無疑是學校存在的先決條件。陶行知在規劃鄉村教育改造運動時,把師資力量的培養放在了顯要的位置。“估計起來,中國有一百萬個鄉村,就須有一百萬所學校,最少就須有一百萬位教師。各個鄉村裏都應當有學校,更應當有好學校。要有好的學校,先要有好的教師。”並且,隻有好的教師的學校,才是好的學校。
那麼,究竟怎樣的教師才算是好的教師呢?陶行知認為,好的鄉村教師,要符合三個條件:“第一有農夫的身手,第二有科學的頭腦,第三有改造社會的精神”。隻有這樣,“他足跡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學校氣象生動,二年能使社會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學農業著效,四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廢人生利。”事實上,在陶行知看來,能夠成為一個好的鄉村教師,便能夠成為一個“改造鄉村生活的靈魂”,成為一個“鄉村的領袖”。
5.鄉村教育的目標。人在社會中生活需要一定的能力,學校對於學生來說就是要培養其“生活力”,“他的目的是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學生,使得個個人的生活力更加潤澤豐富強健,更能抵禦病痛,勝過困難,解決問題,擔當責任,學校必須要給學生一種生活力,使他們可以單獨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會。”在這裏,生活力就是指前進的,健康的,勞動的,民主的,科學的,藝術的生活。對於鄉村教育來說,鄉村教育的目標便是培養農民的生活力,使農民更好的進行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在農民的生活力的培養中,陶行知打通了“勞力”與“勞心”的鴻溝,主張“在勞力上勞心”,這樣才能造就“腦指揮手,手開動腦的手腦健全的人”。勞力與勞心結合的過程,也是創造力培養的過程。“手和腦在一塊兒幹,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創造力無疑是生活力的一個重要方麵。對鄉村教育來講,強調手腦結合非常有意義。中國深受孟子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影響,照此觀點,農民屬於勞力的人,如果不在勞力上勞心,他們的命運隻能是受別人支配。事實上,長久以來農民一直是一個勞力的群體,像陶行知所說,農民的耕作方法,幾千年來,間有小小的改良外,其餘的都是墨守成規,毫無創意。這是沒有勞心的結澩。因此,強調“在勞力上勞心”,“手腦相長”,便具有了革命性的意義。
6.鄉村教育的方法。教學做合一是整個生活教育的方法論,3村教育也不例外。“活的鄉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足教學做合一”。像種田這件事,就要在田裏做、在田裏教、在田裏學。教學做是合一的,因為一個活動“對事說是做;對己說是學;對人說是教”。拿種稻來說,“關於種稻的講解不是為講解而講解,乃是為種稻而講解;關於種稻而看書,不是為看書而看書,乃是為種稻而看書。想把種稻教的好,要講什麼話就講什久話,要看什麼書就看什麼書。我們不能說種稻是做,看書是學,講解是教。為種稻而講解,講解也是做;為種稻而看書,看書也是做。”總之,教育活動的進行是整體的連貫的過程,不能把它死板地分割開來。
(三)生利主義的職業教育觀
陶行知認為教育是國家的根本大計,現代教育對現代國家的重要性在於通過教育可以改造社會。在他看來中國社會有待改造之處甚多,在對中國社會改造的種種工具中,教育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他以歐美職業為參照係,批評了清末以來的實業教育,認為“實業學校辦法弗良,學生應用其所學者,十僅一二,改營他業者十且八九,至演成農不農,工不工,商不商之險狀。此則急宜改革者也。”主張確立“對於已在職業界服務之人民,教以改良舊職業之學士技能”的新政策。陶行知在推行平民教育過程中,並不排斥職業教育,而是認為職業教育是平民教育的繼續。
1.關於職業教育的含義。自1917年中華職業教育社提出職業教育以解決生計問題為進行的方針後,社會上有人把職業教育理解為衣食主義,也有人把職業教育理解為生活主義。陶行知認為這兩種理解都不正確。為了澄清對職業教育的誤解,他撰寫了《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一文,提出了他的職業教育理論的基本觀點。陶行知認為,把職業教育理解為生活主義的錯誤在於:生活包羅人生萬象,所涉及的教育範圍十分廣泛,職業生活隻是生活的一部分,職業教育也僅是全部教育當中的一類。兩者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把職業教育理解為衣食主義的錯誤在於:靠遺產、乞討、偷竊為生者均可以說是以衣食為主義,顯然與職業教育界限分明。如果職業教育以衣食為主義,必然忽視樂業之道,無形中會養成自私自利的品質。這對職業教育的推廣十分不利。
那麼什麼是職業教育的理論基礎呢?陶行知認為,“職業作用之所在,即職業教育主義之所在”。他認為,“職業以生利為作用,故職業教育應以生利為主義”。所謂生利,就是創造物質財富,或增加社會價值。故凡生利之人都是職業界中人,凡養成生利之人物之教育,皆是職業教育。生利主義成為我國近代職業教育界對職業教育功能認識的一個高峰。
根據生利理論,陶行知批判了傳統教育的弊端,在《中華民族之出路與中國教育之出路》一文中,認為中華民族的出路在於建設富裕的社會,相應地教育的出路在於教人創造富裕的社會,而不是創造富裕的個人。他強調自然科學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根據中國是個農業國的國情,陶行知關心如何把自然科學運用到農業改造農村。這離不開教育。他指出過去農村教育之所以沒有實效,“是因為教育與農業都是各幹各的,不相聞問。教育沒有農業,便是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農業沒有教育,就失去了促進的媒介。”
既然職業教育的功能是生利,那麼相應地職業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各行各業的生利人物。陶行知同其他教育家一樣,把職業技能的培養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任務。他認為,好的教育應該養成學生一種技能,使其可以獨立生活。“倘若一個人沒有技能,則此人必分大家的利”。因此,技能是一個人能否生利,養活自己,貢獻社會的必要條件。
2.關於職業教育的師資。在生利主義理論的前提下,陶行知提出了理想的職業教育師資的三條標準:生利的經驗、生利的學識、生利的教學法。
所謂生利的經驗,是指直接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必須是能生利之人。本身缺乏生利經驗就不可能教人生利。所謂生利的學識,是指來源於生利的經驗又高於生利經驗的科學知識,也就是要有理論。陶行知認為,僅有經驗沒有學識的人會導致固步自封,不求進取,中國傳統農業就是一例。從事職業教育的師資隻有把經驗和學識結合起來,才有能力改造舊事物,創造新事物。所謂生利的教授法是要求職業教育教師在熟悉學生心理的前提下,根據不同職業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這三條標準中,生利的經驗最為根本。
如何培養職業教育的師資呢?陶行知提出了直到今天也仍然有價值的三個途徑。第一,以普通學校畢業生為師資。第二,選拔職業界中的優秀者。第三,實行專門學問家與職業界中有經驗者的結合,兩者相互補充,共同試教數年後可以形成既有學術又有經驗的教學專家。
3.關於職業教育的課程和教學方法。陶行知的生利主義職業課程論,不主張傳授係統完整的理論,也不主張專門訓練某種技能,而是主張“以一事之始終為一課”。例如種豆是一事,則圍繞著種豆所應知應作的一切就算一課。逢到種豆的理論就講理論,該實踐就實踐,理論與實踐交錯循環進行,直到學完種豆的一切就算完一課,成一事。陶行知把學完一事再學一事,稱為升課。升課要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學完既定的全部課程稱為畢課。這種編排課程的思想是符合職業教育教學規律的。陶行知課程思想的中心也是“生利”。他說,“定課者必使每課為一生利單元,俾學生畢一課,即生一利;畢百課,則生百利,然後方無愧於職業之課程。”陶行知認為最好的職業教育課程是能夠充分生利的課程。所謂充分生利的課程是指在職業教育課程的配備上,應以一、二事為主,同時兼授其他事,學生除習得生利之正業外,還可兼會其他生利之業。這樣,每年每月甚至每日都可以學到有用的技能,這就是充分生利。
陶行知也研究了徒弟製問題。他認為徒弟製是有實效的。他說:看看木匠徒弟所做的桌椅,裁縫徒弟所做的衣服,漆匠徒弟所做的牌匾,不由人要覺得十分慚愧了。學徒製之所以能培養出較好的職業人才,是因為學徒製把理論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知識的學習與技能的訓練結合起來。陶行知認為學徒製的成功之處在於把知識化為技能,號召人們既要用腦,又要用手,既要勞力又要勞心。
陶行知的職業教育思想體係是與其平民教育、鄉村教育、普及教育思想聯係在一起的。他把職業教育看作是平民教育、鄉村教育的一部分,看作是普及教育的一個方麵。有學者認為陶行知給我們留下了一部“窮國教育經濟學”,包括生利而不分利、省錢而有實效、化無用為有用等原則,還有“愈智愈富,愈富愈智”的良性循環等思想,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