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方麵是建立合作製度。平教會推進合作運動堅持以教育為主的原則,並製定了一套程序和方法。首先是初步教育,與村中領袖商洽,定期召集村民舉行演講會,宣傳合作的重要性。
然後是專門教育,給村中的優秀分子和合作社社員講授合作社經營的專門知識和技術。最後是繼續教育,通過定期訓練和參觀,使合作社成員的知識和水平不斷提高。定縣的合作社製度分兩級、村合作社與縣聯合社。平教會設指導員若幹,巡回指導合作社的工作。
第三個方麵是種植養殖技術的改進。在種植方麵他們培養和推廣新品種的棉花、小麥、大豆等優良品種,對白菜、梨和葡萄的品種進行改良,推廣植物病害的防治技術。在養殖方麵主要有豬種和雞種的雜交改良,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增加農民生產的目:的。
平教會以研究訓練做準備,通過表證來推廣,是在鄉村普及新思想、新觀念的有效方法。這種方法也證明了中國農民是願意接受新生事物的,但是在農村推廣科學技術和新思想,必須注意農民的接受程度和接受的方式。因此,將現代科學技術簡單化、實用化、經濟化是平教會定縣實驗的一個重要原則。
(=)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與實踐的啟示
晏陽初平民教育的許多主張和實踐對當代農民教育工作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帶給我們的啟示是多方麵的。
1.注重社會調查。社會調查是農民教育的準備與基礎工作,是對社會實際情況取得科學認識的重要條件,晏陽初十分重視社會調查,他對社會調查的思想和見解,對我們今天的農民教育工作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們認為,目前我國農民教育、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缺乏調查研究。由於缺乏對中國農村和農民的實際了解,一方麵造成了農民教育的無的放矢,所宣傳、推廣的科技成果不符合農村和農民的需要;另一方麵農民迫切需要的技術又缺乏足夠的研究,導致了科學研究、推廣與農民需要的脫節,既限製了科技成果的應用,同時也製約了農村的發展。要解決這些問題,重要的是要提高農民教育、農業科技研究和推廣人員的社會調查意識和能力。至今不少農業科技人員對社會調查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甚至不知社會調查為何物,缺乏相應的社會調查技術,有時他們也搞一些社會調查,但多是為了調查而調查,不能獲得他們所要獲得的東西,或根本看不出調查數字背後的真實內容。因此,對農民教育和農業科技工作者進行社會調查技術的培訓對他們了解農民的需要並用以指導農民教育實踐和科學研究實踐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可以通過社會學者與農民教育、農業科技工作者的有機結合解決脫離實際的問題,社會科學工作者對農村的調查可以揭示農村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了解農民的需求,研究某項科技成果的社會影響,為農業科技工作者的研究、開發提供依據。
2.把“人”看作是根本的思想。所謂三大方式、四大教育,其核心都是在於“造人”。晏陽初常講,社會的各種問題,不自然發生,是自“人”而生,所以,中國的問題雖然複雜,也必須先從發生問題的“人”身上,從四萬萬民眾的身上去求解決辦法,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正是基於這一思想,他在1923年“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組織大綱”中就規定設立鄉村教育部,提出農民是平民教育的主要對象,並從1926年起逐步把工作轉向農村,因為農民占全國人口的80%。在農村中,又明確提出把重點放在對15歲至45歲青壯年的教育、訓練和培養上。人的生活需要,包括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是一個整體,是“活的整個的人生”,所以對人的生活的改造必須是整體的改造。這也就是強調對鄉村社會進行整體改造和建設的依據和由來。四大教育中之所以把“愚”擺到第一位,而不是把“貧”擺到第一位,同樣體現了把“人”看作是根本的科學思想。晏陽初提出:平民教育的根本宗旨是“除文盲、作新民”,必須四力具備,才能謂之“新民”,即成為具有知識力、生產力、健康體魄及公德心的“完整的人”。
3.對農民實行綜合教育。農民問題是個十分複雜的問題,不僅成因複雜,解決的途徑也必須是綜合的。正如晏陽初所說的“鄉村建設不是任何一麵可以單獨解決的,而是連鎖進行的全麵的建設。因為社會與生活都是整個的、集體的、聯係的、有機的,決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支離破碎的解決問題。”
對於“愚”、“貧”、“弱”、“私”四大問題,他認為前三項固然是病源,而私欲橫行,但求私利,更是民族自殺的根本,沒有團結組織的能力與習慣,缺乏共同的建設意識,如此農民決不能立足於現代世界。針對這四個基本問題,晏陽初提出了四大教育內容和三大教育方式,進行這四大教育,不是單靠學校教育所能實現的,而是要三大方式連環運用,即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發揮作用。要從整個鄉村社會所存在的各項重大問題出發,進行綜合治理、整體改造和建設。既不是隻看到或強調某一項問題,比如經濟、或者教育,而忽視其他,也不是把相關的各項問題孤立起來,零散地、各顧各地去解決,而是強調四大教育相互配合、結成一體、相輔相成、連環進行,從而達到對社會的整體改造和建設,以取得整個社會全麵、協調和健康發展的效果。
晏陽初還認為,在農村中辦農民教育,僅僅教農民識字取得工具而不使他們運用這些工具進行鄉村建設是沒有用的。鄉村建設的目的也不隻是使農民擺脫困境,增加生產。如果隻是為提高生產而單純地抓生產,而不同時策劃農民教育,不努力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與生產技能,不加強農民道德觀念和社會認識方麵的工作,不提高農民的民主法製意識與自治能力,不注意提高農民的健康素質,不注意鞏固和提高的措施,即使生產一時上去了,也是不能鞏固和持久的。因為“人的發展需要和社會發展需要都是多方麵的,並且彼此之間互相聯係,滿足了一個方麵的需要,隻是解決問題的某一方麵,隻有使各方麵的發展需要得到滿足時才能得到均衡的發展”。所以,農民教育必須與鄉村建設連鎖進行、整體推進,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農村落後的麵貌。這種對社會進行整體改造和建設的思想和方法,是從定縣實驗中總結出來的,也是科學的思想方法。它與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與列寧講的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的思想,與後來出現的係統論以及今天西方提出的綜合國力論,應該說都是接近或較吻合的。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條件下,能夠明確地總結和提出這樣的科學思想,並用以指導鄉村改造和建設工作,更是難能可貴的。
國內外的農民教育理論研究和農村發展實踐均已證明綜合農民教育的思想是正確的。社會的發展歸根到底是人的發展。鄉村教育的倡導者們已經認識到了物質的改善隻是農村改造的一個方麵,人的改造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如果不對農民進行教育改造,鄉村改造不會有效並且持久,而國家的改造必然是人民改造的結果。英國經濟學家舒馬赫在長期研究的基礎上指出,造成貧困的諸多因素中,資金等物質資源的原因完全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原因是非物質的,即人們的素質。他認為教育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是一切資源中最重要的資源,對貧困地區最好的援助是知識上的援助,贈與有用的知識比贈與物質不知要強多少倍,贈與物質容易使人產生依賴性,贈與知識卻使人獲得了自由。在我們目前的農村教育中普遍存在著“唯科技是舉”的現象,錯誤地認為科技可以解決一切,孰不知科技是由人來運用和推動的,隻有實現了農民思想觀念的現代化,科技才能紮根於民眾之中,變成活生生的現實生產力。也就是說,隻有具備了現代化的人,才能獲得自身發展的能力。而人的現代化並不僅僅指獲得科學技術知識,還包括了觀念和態度的轉變乃至整個人格的改變。現代觀念的培養比科學技術知識的教育更艱巨、更複雜,它表現為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依賴於良好的社會氛圍。
4.科學簡單化。平教會在定縣的實驗證明了農村教育運動的倡導者提出的科學推廣的四個階段即研究、培訓、示範和推廣是行之有效的,證明了農民是願意接受新事物的。但同時晏陽初認為農民的科學化隻能漸進,不能突變,要根據農民的能力、財力,把原來的方法加以改造,采取“舊瓶裝新酒”的辦法,循序漸進,發揮農民間的相互示範作用。並主張提高農民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做到滾動發展。在農村推廣科技和新思想,必須考慮農民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程度,教育的原則、方法、技術必須建立在農民可接受的基礎上,現代科學作用很大,但不能照搬書本。又由於中國地域廣大、複雜,也不能簡單地模仿他處的經驗。鄉村教育工作者要將現代科學技術盡量簡單化、實用化、經濟化,做到在最簡單、最經濟的推廣體製下普及高深的科學知識。
我國幾十年的農業推廣實踐也充分證明了這一推廣程序的重要性,特別是所提出和倡導的科學簡單化的口號對今天我們的科學研究和推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一項農業技術從發明到推廣應用要經過複雜的社會互動過程,為什麼有些很有價值的技術不被農民所采用,而有些技術卻能得到迅速的傳播和推廣?技術自身的特點是一個重要的製約因素。其中包括三個方麵,第一是技術的簡單化程度或稱“傻化”程度,是指該項技術或技術的載體易於為人們操作使用。簡單化的技術可以是普通技術,也可以是高尖技術,技術的簡單程度與技術本身的複雜性並非必然相關。顯然,一項技術越是簡單,越容易為人們所使用。第二是技術的經濟效益,某項技術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越好,並且這種效益越是能及時、清晰地顯現出來,就越容易為人們所接受。第三是所采用的技術與農民社會心理和文化價值的吻合程度。作為一個農業科技工作者必須了解具體技術的這些特征,並具備根據推廣的對象對其進行改造的能力。一些科技人員在農村推廣技術而以失敗告終的例子是不少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所推廣的技術不能與大眾的素質、需要以及特定的文化價值體係相匹配。
5.高等教育要為農村發展服務。平民教育運動的發起者和參與者是以大批洋博士、洋碩士和高校的教授學者為主體,當時有許多知識分子以其拳拳報國之心,心甘情願地離開繁華的大都市,到鄉村施展自己的抱負。雖然他們下鄉工作時間並不長,抗戰爆發後平民鄉村教育運動就被迫中止了,但他們在改良農業生產技術,推廣農業科學知識,改造鄉村衛生條件,推進掃盲運動,普及文化科學知識,提高農民的道德水平和改善農民的精神而貌上,取得的成就卻令人刮目相看。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探索了高等院校如何與農村發展相結合,知識分子如何為大眾服務的途徑。可以說,平民教育運動是最早提出高等院校為農民和農村發展服務這一功能的倡導者之一。高等教育通向農村,既要考慮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也要顧及農民精神文化素質的提高,兩者不可偏廢。高等教育為農村服務的前提是要適應農村的實際需要,這不能依靠合理的想象,必須建立於翔實的調查研究基礎之上。學院式的研究,往往容易脫離實際,或者一無所成,或者有所成而無所用。晏陽初的平民教育實踐表明,專家走出書齋,深人農村,就會使知識分子與農民打成一片,從中不斷修改研究課題和研究計劃並獲得新的研究課題。這不僅可以使農村的發展直接得益於高等學校的科研,而且也使高等學校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質量不斷提高。可見,平民教育運動在探索高等教育為農村服務的道路上,所做出的貢獻是深遠的。
§§第三章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