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與實踐(2 / 3)

文藝教育包括文字教育和藝術教育。文字是傳播知識的根據,又是尋求知識的鑰匙,讀書是獲得知識的最便利的途徑,要讀書就必須先認字。文字教育的最低目標是要讓農民認識千餘個漢字;為農民輸人這千餘個漢字所代表的常識;引起農民的讀書興趣。在藝術教育的各項內容中,晏陽初最為重視戲劇。他認為戲劇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感染力,能使人在娛樂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是最理想的教育方法之一。當然那些宣傳妖魔鬼怪和才子佳人的戲,沒有平民化的教育價值,不能起到培養農民知識力的作用。因此他主張戲劇改革,把農民的疾苦、願望和要求和農村的真實生活搬上舞台。

生計教育的目標有兩個:一是訓練農民的現代知識和技術,以增加生產;二是建立農村合作經營組織,以實現利潤的合理化。他說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必須把普及科學知識和訓練農民參加各種合作組織結合起來。關於普及科學知識,晏陽初認為關鍵的是農業科技人員要到農村去,他在《鄉村建設要義》一文中指出,中國自清末張之洞提倡農業科學,派遣留學生學習農業科學以來,不知為農業改良花了多少錢財,但農業科學自農業科學,農民自農民,雙方到今天還沒行見麵禮,還沒有實現結合,農民仍不知道農業科學是什麼東西。出現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習農業科學的人和學政治、經濟的人一樣,回國後不是去做官,就是當大學教授,從來沒有人到農村去過。根本不知道農民需要什麼。他們雖然天天在講農業科學,但他們講的農業科學根本不適合中國農村。從事農業科學研究的科學家和學者,不僅要有“科學的頭腦”,還要有“農夫的身手”,隻有和農民打成一片,才能使自己的學問具有實用價值。

衛生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農民的“強健力”,晏陽初認為中國的衛生教育大都設在城裏,農村沒有醫院,農民無處求醫。又因為醫院收費昂貴,農民無力支付,而不敢到醫院看病。這兩個原因是造成農民病死率高的重要原因。在農村實施衛生教育,一是要創建農村醫療衛生製度,以節省農民的醫藥費用。動員大城市的醫生到農村去,以造成公共衛生環境,使農民得到起碼的健康保證。二是重視公共衛生教育,使農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他主張由村而鄉而縣建立係統的鄉村保健體係。

公民教育要解決“私”的問題,晏陽初認為一方麵要在一國社會的基礎上,培養農民的團結力、公共心和合作精神;另一方麵要在人類普遍具有的良心上,發達他們的判斷力和正義心,使他們皆有自決自信、公使公非的主張。同時通過良好的公民訓練,使他們具有最低限度的公民常識和政治道德,以立地方自治的基礎。

這四大教育應連鎖進行,不能分開割裂,這是晏陽初和平教會的同仁在深人民間,向農民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一個重要原則。

為了推行四大教育,晏陽初提出了“學校的”、“社會的”、“家庭的”三大教育方式。他指出:“從前的看法以為學校之課程的教授是教育的全部,從平民教育的立場看,學校的方式隻是一種方式。學校式的實施以文字教育為主,注重於工具知識之傳授與基本訓練,注重於個人的教學。社會式的實施以講解表演及其他直觀與直感教育的方法為主,注重團體的共同教學。家庭式的教育或為中國特殊的而又是必須的一種方式。家庭在中國社會結構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欲改善中國的生活方式,必須從家庭做起晏陽旬所講的學校式教育與一般人所講的學校教育不同,專指平民式學校教育,而不是普通公民學校式教育。他認為普通公民學校式教育”隻是書本知識和空洞理想,而未去民間與平民生活接觸,從平民生活裏找問題、找材料而且求解決方法“他主張平民學校為學校式教育的主要方式。具體辦有”初級平民學校高級平民學校平民職業學校“和”平民大學初級平民學校“主要針對12歲以上已超過人學年齡的文盲,進行掃盲工作。采用的教材是他們用白話文編寫的《平民千字課》,學完後經過考試,畢業後就取得了繼續學習的識字工具。進人高級平民學校後,這些學員已掌握了識字的工具,並且腦筋靈敏,思想活躍,可以對他們進行比較係統的訓練,以培養鄉村領袖。主要課程有社會、政治、曆史、經濟學、農學等。這種形式的學校在”定縣實驗“的基礎上推廣到了全國各縣及社區。”平民職業學校“主要針對農民進行生產技術、選擇良種、防蟲治病等技能的訓練。”平民職業學校“後來發展成為”平民大學,這是為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培養高層次人才,培養縣級以上的專家和領導人的學校。

社會式教育是為了解決平民學校學生畢業後不能繼續升學,而日常生活中又沒有應用所學機會而采取的措施。1931年平教會設立了“社會式教育委員會”,標誌著社會式教育的開始。其教育方式是以高級平民學校或平民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各種活動為中心,使畢業生按照四個方麵繼續接受教育,同時使其參加四大教育的活動,推動四大教育到民間去。更為重要的是培養青年農民求知的欲望和團結的力量。社會式教育主要針對青年農民、成年人和婦女。

家庭式教育是中國的特殊教育方式,它主要是“聯合各個家庭中地位相同的分子施以相當的訓練”,使在家庭中的男女老少都能得到相當的教育。家庭式教育是為年幼和年老者設立的,其目的有二:一是幫助解決家庭與學校的矛盾,擴大家庭的責任感;二是幫助減少家庭年長的婦女對青年婦女接受教育的阻撓和反對,使她們的教育能有收益。

4.知識分子“農民化”。晏陽初主張要“化農民”,知識分子必須首先“農民化”。隻有這樣才能理解農民、親近農民,從而影響農民。所謂農民化,就是鄉村工作者要“拋下東洋眼鏡,西洋眼鏡,都市眼鏡,換上一副農夫的眼鏡,去觀察問題,解決問題。”鄉村工作者要實現農民化,首先要深人民間,和農民一起生活勞動。隻有這樣,鄉村工作者才能與農民進行廣泛地接觸,感受他們的痛苦,了解他們的需要,在此基礎上才能為農民提供切實的服務,避免想當然地“空作誤民的計劃”,致使鄉村建設事業遭到失敗。

深人農民會遇到很多困難,為此,晏陽初要求鄉村工作者不僅要有“不人虎穴,焉得虎子”的堅強決心,而且要有宗教家的犧牲精神。為此,他身先士卒,於1929年秋舉家從北平遷往定縣農村。在他的感召下,許多知識分子放棄了城市舒適的生活環境以及大學教授的優厚待遇,心甘情願地到艱苦的農村,和農民一起生活,為他們辦一些實事。他們中間有許多是學有專長的歸國學者,其中不少是具有博士學位的國內外知名專家,所以當時人們稱之為“博士下鄉”。關於向農民學習,晏陽初曾說:“農民雖然不知科學的名詞,雖然未曾受過書本式的教育,然而對於實際生活的知識與技術,我敢說,值得我們去學。一個青年,小學而中學而大學而留學東洋西洋,結果,學校進得越多,離社會越遠。一般人以為書本形式的教育越受得多,便越有學識,越能了解社會,其實是很大的謬誤。”他還批評那些看不起農民的人,在他看來,農民“愚”、“窮”是知識分子不重視農村,輕視農民造成的,就其本質而言,農民一點也不愚,比起一些自以為是的知識分子,他們更聰明。

(二)晏陽初平民教育實踐

1926年8月,以晏陽初為總幹事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總會,選擇河北省定縣作為試驗區,開展鄉村平民教育實驗。他們用學校式、社會式及家庭式等“三大方式”,進行生計、文化、衛生、公民等“四大教育”,以解決貧、愚、弱、私“四大疾病”,實現政治、教育、經濟、自衛、衛生和禮俗等“六大建設”。該實驗由於投人了大量人力、物力,取得了多方麵的顯著成果。這裏對社會調查和“四大教育”做些論述。

1.定縣調查。平教會在定縣的實驗是從社會調查開始的,社會調查在當時是一項薪新的工作,定縣調查的開創者是生計部主任馮銳。馮銳留學美國康乃爾大學獲農學博士學位,並在羅馬萬國農村研究院和丹麥從事農村研究工作,曾在美國農業部工作過半年,回國後擔任嶺南大學、東南大學教授,受晏陽初的感召,北上到定縣實驗區工作。因有農村調査的經驗,晏陽初委托他設計農村調查大綱。馮銳根據自己的經驗參照有關社會調查理論,編寫了《鄉村生活調查大綱》,並與美國調查專家反複討論修改,並在翟城村進行了首次調查。1928年6月,平教總會成立統計調査處,聘請社會學家李景漢為主任,在定縣實施大規模的調查。他們走遍了全縣的村莊,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最後出版了《定縣社會概況調查》。學術界對《定縣社會概況調查》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它不僅具有係統性、準確性,而且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在我國調查史上具有裏程碑的意義。晏陽初在給該書寫的序言中指出:從事農村調查的人,必須有到鄉間去的認識和決心。隻有同農民生活在一起,才能了解農民的實際情況,才能得到正確的數字,才能真切地了解數字所含的意義,也才能在此基礎上提出切合實際的改造方案。他還認為:“調查的目的,既是為了了解事實,但事實的了解不是工作的終了,而是工作的開始。所以調查工作不是為了調查而調查,必須著眼於社會的實際改造。”晏陽初還認為,調查者不僅要掌握現代社會調査的理論與方法,而且要注意這些方法如何適應於中國農村。要根據民間生活狀況,確定合適的調查方法和調查技巧,特別要注意農民心理、風俗習慣,又要注意所問的問題農民能夠回答,農民所回答的問題又是我們所需要的。

2.“四大教育”。“四大教育”是晏陽初鄉村建設和平民教育的主要內容。文藝教育主要包括文字教育和藝術教育;衛生教育方麵的實驗主要是建立保健製度和疾病預防工作;公民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研究民族精神,他們撰寫了《國族精神論例淺釋》,編寫了弘揚“國族精神”的讀物《曆史圖說》,此外農村自治研究、對農民進行公民知識的教育以及公民的訓練都是定縣公民教療的重要實驗內容。這裏重點介紹一下生計教育。

晏陽初及其同事認識到,經濟建設是鄉村建設的重要環節,而要經濟建設有生命有著落,就要進行生計教育。定縣實驗的生計教育內容包括三個方麵:

第一個方麵是公民生計訓練。他們利用農民領導農民的方法,訓練農民領袖,由領袖農民推動全體農民。為此把生計訓練分為生計巡回訓練學校,表證農家和實驗推廣三個部分。生計巡回訓練學校的設立,是為了研究生計訓練教材,教具以及訓練方法。表證相當於我們今天的示範。表證農家的作用一是為實驗場促供研究數據;二是把實驗場的東西表證給農民,使他們接受實驗場的精神和方法;三是領導普通農民作農業改進工作。經過表證證實有推廣價值的成果,則由平教會向一般農民推廣,稱之為“實施推廣訓練”。其做法是由表證農戶把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術,以及表證經驗與結果傳授給一般農民。按平教會的設計,每一表證農戶負責30戶普通農家的技術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