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這些問題在農民收入上的疊加,就是農民增收困難。因此,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不僅有利於農村內部發展潛力的發揮,也有利於農民培養一技之長,為農民剩餘勞動力轉移創造條件。
(三)科學技術促進人們思想觀念的變革
科學技術的作用不僅表現為促進經濟的增長,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還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
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進步,既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也改變著人們的思維和觀念。現代科學技術對農民的作用,首先表現在現代科學技術可以改變農民的智力基礎和思維結構。農業的現代化要求農民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相對於傳統農民來說全新的知識結構。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有利於拓展視野,養成樂於接受新事物、新觀念的思維習慣,對事物的認識會更全麵、更深刻、更具有獨立性。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獨立性、創造性,都是科學技術對農民思維作用的結果也是現代農民必需的思維品質。
其次,現代科學技術可以改變農民落後的認識方式和落後的觀念。在自然經濟條件下,農民通過感性經驗來認識生產過程,並用這種直觀的、感性的,甚至迷信傳統權威的認識來指導自己的生產實踐。顯然,這種認識方式和觀念不能適應現代化生產。
現代化農業生產要求農民係統接受科學文化教育,更新知識,善於把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用理性而不是用感性(更不是用感情衝動)來指導自己的實踐。不少落後的觀念就是在使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的過程中得到克服和改造的。
其三,現代科學技術有利於農民形成對新事物的寬容態度。傳統農民大都有懷疑或盲目排斥新事物的傾向,這是他們異常強烈的安全需要所決定的。而在現代化、社會化的大生產中,使用各種新技術、新設備必然導致與外界各種新人物、新事物和新思想的廣泛接觸,從而使農民逐漸放棄保守、排斥新事物的封閉傾向,代之以對新事物的寬容態度。
其四,現代科學技術有利於培養農民的主體意識,提高挫折的容忍力。傳統農民對天災人禍等挫折的容忍與抵抗力是很低的,在困難麵前往往產生各種非理智的態度和行為。現代化生產技術手段和新的生產技術的普遍使用大大提高了農民抵禦惡劣自然環境的能力,提高了安全感,在使用新的科學技術的過程中農民抗挫折的觀念得到了樹立,抗挫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可見,科學技術是促進農民現代化的催化劑,是改變農民觀念和全麵提高農民素質的重要載體。
我國人口、資源、環境和需求的重負,以及底子薄、投人少、生產和技術水平低的現實,使我國的農業擔負著艱巨而久遠的任務。資源緊缺的替代要靠科技,技術和生產水平的提高要靠科技,資金不足更要靠技術開發和人力資源開發。麵對加入WTO的挑戰,也必須依靠科學技術。在工業化社會,財富來源於原材料、土地和資本,在今天的信息社會,人力資本和信息資本已經成為創造社會財富的主體。早在十幾年前羅默就提出世界經濟增長將主要歸工於知識的“新經濟增長理論”,托夫勒提出知識將是一切經濟活動最終的“替代資源”。在經濟發展的全球性競爭中,各個國家都突出了“以科技促進經濟發展”的主體思想。中國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和“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指明了正確的發展道路。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農業的狀況直接影響並製約著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科教興國”必先“科教興農”。農民是科技成果的直接接受者和轉化者,沒有大批的高素質的農民群體,科技成果的轉化以及通過科技進步促進經濟增長、社會發展都隻是空談。因此,必須始終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牢固樹立“科教興農”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