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農民來說,如何實現增收顯然是目前最為關心的問題。根據1994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中國農民行為激勵理論與方法研究》的調查結果,對“你現在最迫切的需要是什麼”的問題的回答,選擇“豐裕的家庭收入”的占有效問卷的43.9%,在所有八個選項中位居第一,比居第二的“收人一般但較穩固的職業”和“適合於農村的好政策”(均為13.5%)高出了30個百分點。這表明增加收人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最關心的主題。在經曆了收人增長乏力的幾個年頭之後,農民增收的需要更加強烈。在我們的調查中,當問及“您認為采用新的農業技術對農民增加收人重要嗎”時,有89.5%被調查農民回答了“重要”。可見在農民的心目中,農業科技是實現增收的重要途徑。
農業科技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是我國農業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的必然結果,它也是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在農民收入上綜合反映後的必然要求。
首先,從農業本身來看,隨著我國農業生產的大發展,我國已全麵告別了農產品短缺的時代,做到了糧食生產的基本自給,我國農業也因之進人了新的發展階段,即以追求產量增加到產量增加和品質提高並重。在農產品的品質短時期內難以有較大的提高的情況下,農產品產量的增長不可避免的帶來增產不增收,尤其是主要農作物產品。資料表明,農民收人的增長對農產品產量增長的平均彈性在逐步減小,從1978—1984年為2.05,從1985—1990年為0.82,從1991—1998年平均為0.65,即是說,在改革開放的前20年裏,農民每增加1%的產量帶來的收人增加由1978年的2.05%下降到1998年的0.65%,並且,產量增加對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將繼續減小。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在人口數量一定時,農產品的需求彈性是很小的,需求量不會隨著市場價格變化而大起大落,因此,農產品價格的上升空間很小,而因為賣難問題導致的價格下跌趨勢很明顯。同時,由於我國農產品成本較國際市場高,我們也不可能像發達國家那樣把農產品大量銷往國外來解決國內市場的過剩問題。但是,通過提高農產品品質來實現增收的潛力是巨大的,某些優勢農產品甚至可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提高品質必須要靠科技進步,科技成果在生產中的應用也可以降低單位農產品的成本,從而實現農民增收。
其次,鄉鎮企業目前正處於二次創業階段,它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能力降低,對農民增加收人的作用也在回落。80年代以來,鄉鎮企業的迅速崛起創造了驚人的發展速度,吸收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就業。但在進人90年代以後,鄉鎮企業的發展速度放緩,由“八五”期間的平均增長42%下降到1998年的17%,甚至出現了大批企業的破產倒閉現象,這使得它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下降。同時,鄉鎮企業的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使鄉鎮企業逐漸由勞動密集型向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化,進一步降低了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能力。資料表明,90年代與80年代前半期相比,鄉鎮企業固定資產的就業彈性從1.01下降到0.25,降幅在75%以上;鄉鎮企業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在“八五”期間為年均700萬人,到1996年減少到600萬人,到了1997年首次出現了負增長。鄉鎮企業所麵臨的新情況,減少了農民到鄉鎮企業的就業機會。
再次,農村城市化的嚴重滯後和城市中下崗工人的大量增加使農民進城打工的機會在減少。到目前為止,我國非農產業總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已經達到80%,但我國的城市化水平隻有30%左右。農村城市化的嚴重滯後影響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同時,城市中下崗工人仍舊維持著比較龐大的規模,他們的再就業一般要優先於農民工就業,農民在城市中的工作機會還不多,並且,這種狀況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