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科技的重要性(1 / 3)

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要充分估量未來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新技術發展對綜合國力、社會經濟結構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響,把加速科技進步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使經濟建設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科學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的本質概括,科學活動是直接指詢自然的,是人類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不可缺少且日益重要的手段。人類諸多問題的解決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依靠科技進步,科學技術正日益成為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綜觀現代科技和生產力發展的曆史,它表現出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科學、技術和生產三者的逐級推動和相互加強。

(一)農業科技推動農業生產的變革

農業作為最古老的產業,經曆了漫長的科技水平、生產率、發展速度都很低的自耕自食的自然農業時期,也稱為資源農業時期。到20世紀上半葉,世界糧食單產由每公頃930千克,提高到1124千克,年均增加僅4千克。到20世紀下半葉,農業出現了高速發展,1949—1988年世界糧食單產由1124千克增加到2499千克,年均增長是前半個世紀的9倍。據研究,其中科技貢獻率為73%。中國每公頃的糧食產量20世紀初為960千克,1949年為1027千克,1995年為4240千克,20世紀的後半葉糧食年均增長量是前半葉的50倍,遠高於同期世界糧食單產年均增長量。50多年來,中國以世界7%的耕地生產了世界24%的糧食,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中國農業生產獲得如此高的增長率走的是一條生物、化學技術進步的道路。在過去50年,中國的稻穀、小麥、棉花等主要作物的良種化率得到了迅速提高,育成和用於生產的作物新品種4000多個,主要作物品種更換了4~5次,每更換1次可獲得10%的增產。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已經分別占到該作物播種麵積的45%和75%。中國的養殖業一直處於持續高速的發展,但生產效率、技術和飼養水平仍然較低,如豬的年存欄率是美國的6倍,產肉率隻是美國的2倍。現在進行的通過常規育種與基因技術相結合的“超級豬計劃”中,動物胚胎過程技術可望大大促進養殖業的發展。

生物技術的進步伴隨著化學技術的進步。在農業生產方麵如果僅有優良品種,沒有農業化學品的投人,也不會有如此高的土地產出率。同樣,養殖業的發展也受惠於動物品種的改良和飼料科技的發展。在近半個世紀的時期裏,農業化學品的使用量增加非常迅速,以化肥為例,1952—1992年化肥的施用量從7.8萬噸增加到2830.2噸,40年增加了362倍,年均遞增15.9%,而且化肥的用量正在呈現出加速遞增的趨勢。化肥的大量使用在增加糧食產量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其中化肥的利用率低和造成的環境汙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重視。要解決這些問題也必須依靠現代科技,如應用現代技術調整肥料的養分比例,革新施肥技術,研製適合農民使用的新型肥料品種等。農業科技的革命,必然促進農業生產的變革。

大量的實踐和理論研究,使人們逐漸認識到農業現代化的本質是科學化。從農業生產的本質來看,在農業生產這個物質循環與能量轉化的過程中,隻有依靠科學技術才能大幅度地提高轉化率;從農業現代化的目標看,農業生產除了獲得高產優質的產品外,還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農業生態係統,而這也必須依靠科學,否則就會對環境造成破壞性的後果;從農業發展的曆史來看,科學的每次進步都使農業的發展獲得了巨大的推動力,未來的農業無疑要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

(二)農業科技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最重要的途徑

從1996年開始,我國糧食總產量突破了5億噸大關,創曆史最高記錄。即使在1998年遭受了特大洪澇災害的情況下,我國糧食總產量仍達到了4.9億噸。在農業生產穩定在一個高水平後,農產品的供求形勢卻發生了明顯變化。從1997年開始,農產品賣難的問題再度突出,農產品價格一蹶不振,農民增產不增收的問題隨之持續出現,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據統計,1997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人增長4.6%,比1996年下降了4.4個百分點;1998年農民人均純收人增長4.3%,比1997年又下降了0.3個百分點,遠遠低於同期城鎮居民人均純收人的增長幅度。農民收入增長乏力,而農民負擔並沒有減少,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地方開始著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根據市場情況來安排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