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農民的重要性(1 / 3)

農村、農業、農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何謂農村,陳兆慶先生在1937年出版的《中國農村教育概論》一書中這樣界定農村的概念:“今之所謂農村,不是像我國古書上所說的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的一種機械式之劃分,而是以教育為立腳點,無論其為城、為市、為鎮、為鄉,如其文化低劣,教育幼稚,工商業等不發達,而仍以農業為主要職業的地方,都稱之為‘農村’。”陳兆慶先生的界定是有其道理的。農村是一個地域概念,是“以農業為主要職業的地方”。考察今天的農村其複雜程度是難以想像的,以古代村落為載體的中國農村正在迅速城鎮化,農業的產業結構也由過去單一的第一產業轉變為一、二、三產業並進,相應地農村教育也不再是傳統的為第一產業服務的教育。有人認為農村教育是“縣和縣以下的教育”,這是一個典型的地域概念,因為中國縣與縣的差距極大。有人認為“農村教育是為農村服務的教育”,又失之寬泛。所以有人把兩個解釋結合起來形成農村教育的概念,即“縣和縣以下為農村社區服務的教育謂之農村教育”。

農業是個產業的概念,傳統的農業僅僅指種植業和養殖業,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業產業化鏈條在不斷延伸,農業的概念涵蓋了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和產後的一係列內容,相應的農業教育就是指為大農業發展服務的教育。農民是居住在農村以農業為職業的人,但我國的農民更多的是一個戶籍的概念。在我們的研究中把農民定義為:具有農民戶籍,居住在農村,以農業為職業或準備以農業為職業的人。而農民教育也就是指對具有農民戶籍,居住在農村,以農業為職業或準備以農業為職業的人的教育,也包括把現在是農民身份的人轉移為非農民的教育。農民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有不同的類型,比如根據教育內容就有農民政治教育、文化教育、道德教育、職業教育、技術教育、法律教育等等;根據教育性質有學曆教育、非學曆教育等。農民的職業教育是就業前的職業技能準備教育,主要是指初中後教育。而農民技術教育則主要是成人教育,是已經從事農業職業的農民接受的繼續教育。在我們的研究中,把二者統稱為農民職業技術教育。農村教育、農民教育、農業教育和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關係。

21世紀是一個嶄新的世紀,以計算機、生物工程、航天技術、海洋技術等為代表的高科技的運用,不僅改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也使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著前所未有的革命性變化。但是,當世界發達國家度過現代工業經濟階段而進人知識經濟階段之時,我們仍然麵對這樣一個現實:我國還是一個農民大國。當我們自豪地向世界宣稱,我們以世界上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卻同時也感到憂慮:我們是以世界上40%的農民為世界上10%的非農民提供糧食。全世界約有23億農民,中國就有9億農村人口,由此可以看出中國農民在中國的分量。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不能不首先考慮農民,中國社會的進步也不能不認真考慮農民。

(一)農民問題是中圓的根本問題

在革命戰爭中,農民問題是革命的基本問題。這是毛澤東同誌首先在理論上提出來並在實踐中予以解決的問題。毛澤東分析了當時中國國情,首先認識到了農民的偉大力量。他說,農民是民主政治的主要力量,中國革命如不依靠農民群眾,就將一事無成。農民占全國人口的80%,是工人階級最偉大和最可靠的同盟軍。農民階級身受三大敵人的剝削和壓迫,最同情革命和支持革命。而中國共產黨代表了農民的利益,製定和堅決執行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綱領,因此獲得了最廣大農民的支持。如果當時我們黨不能認識到農民問題的重要性,不懂得在革命過程中解決農民的切身問題,那麼就不能動員占人口80%的農民投身革命,當然革命的勝利也是不可能的。農民問題成為革命過程中的基本問題,是由當時社會的性質、革命對象、革命任務和革命性質等因素共同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