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民生產收人相對減少的同時,各種亂收費的現象也加重了農民的負擔,使農民再生產的能力減弱,嚴重挫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危害了農村幹部群眾的關係,甚至危及社會的穩定。農業、農村和農民事關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全局,隻有不斷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實現農民社會經濟地位的提高,才能長期保持穩定和發展的大局。但是,很多部門對“三農”問題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為了增加財政收人,甚至為了一己的部門利益,人為地誇大農民的收人水平,不僅使各種亂收費、亂集資、亂攤派現象有增無減,而且也使農民的隱性負擔無法減輕。
從1985年以來,黨和政府通過政策法規的形式加大了對農民的減負力度。國務院在1991年頒布了《農民負擔和勞務管理條例》,規定農民的人均負擔不得超過上年人均純收人的5%;各級管理部門也先後清理和取消了一大批對農民的不合理收費項目。但從現實情況來看,農民負擔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有的地方甚至越減越重。農民負擔沉重已成為農村和農民發展的一大障礙。
2.農民的素質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據統計,我國農村4.6億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占22.25%,小學文化程度的占45.4%,而且新的文盲還在不斷地產生,有些地區中小學生輟學率達到了60%;不少農村青年雖然不是文盲,但仍然是“科盲”。由於農民科學素質低,農民的科技意識、采用農業科技的能力、對新技術的改造、組裝能力都比較低。以上兩個因素互相製約、互為因果,成為製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的重要的因素。由此帶來的消極後果是多方麵的:其一,對新的科技成果、新的技術信息表現為反應遲鈍,對新生事物的辨別、接納、吸收、消化能力很差;其二,思想觀念陳舊,心理素質非常脆弱,在新科技運用方麵采取“寧走十步遠,不走一步險”的態度,直接影響到農村社會經濟的進步和農民自身的發展。
理論和實踐均已證明,一個國家隻有當人民從心理和行為上都轉變為現代人格,這樣的國家才能成為現代國家。人的現代化是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的基礎,沒有人的素質的普遍提高,現代化就隻能是空中樓閣。人的現代化既包括了獲得科學技術知識,還包括了觀念和態度的轉變乃至整個人格的改變。現代觀念的培養比科學技術知識的教育更艱巨、更複雜,它表現為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中國的改革開放,使農村、農業和農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中國人解決了12億人口的吃飯問題,這是為世界所矚目的偉大成就。正因為如此,將來中國要解決更多人吃飯的問題,要推進社會的快速發展,倘若仍然還使用30年前的生產工具,50年一貫製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力水平,人的素質和觀念仍然停留在現有的水平上,恐怕是非常困難的。這也是外國人產生“誰能養活21世紀的中國人”的憂慮的原因之一。因此中國的農村、農業和農民必須要發生深刻的變革。農村、農業和農民本來是一個整體,但在實際工作中人們卻習慣人和事分開,在重視農業的同時卻忽視了農民,這種隻見物不見人的思維方式和觀念,甚至把發展農村經濟變成了對農民的剝奪,這也是農民素質長期得不到提高的原因之一。人的經濟行為是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社會行為,農業問題、農村問題,說到底是人的問題,是農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