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農民問題仍然是最基本的問題。這同樣是由我們所處的社會階段、生產力水平、建設任務與目標和農民在現代化中的地位與作用所決定的。從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來看,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發展還很不平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逐步擺脫不發達的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曆史階段;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勞動的農業國,逐步轉變為非農業人口占多數、包含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工業化國家的階段;是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逐步轉變為經濟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曆史階段;是由貧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較低,逐步轉變為全體人民比較富裕的曆史階段;是由地區文化很不平衡,通過有先有後的發展,逐步縮小差距的曆史階段;是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較成熟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製和其他方麵體製的曆史階段;是廣大人民牢固樹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自強不息、銳意進取、艱苦奮鬥、勤儉建國,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精神文明的曆史階段;是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階段。這樣的曆史進程,至少需要一百年”。要完成這一係列的轉變,農業仍然是基礎,農民問題仍然是基本問題。這不僅因為農民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主力軍,也因為農村和農民的發展是整個國家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可以說,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沒有中國農民的現代化,就沒有中國社會的現代化。中國革命的成功,走的是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中國的改革開放走的也是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正是中國農民的一係列創造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展並不斷為中國社會的發展提供動力。20年前的改革開放是從農民思變開始的,首先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不僅啟動了中國的農村改革,也為城市改革注人了活力;其次是鄉鎮企業的發展,不僅支撐了中國工業的“半壁河山”,其運行機製也為國有企業改革提供了借鑒;億萬農民創造的村民自治不僅使農村村委會的選舉成為現實,也大大加快了中國民主建設的進程……正是農民的一係列創造,才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二)農民問題的突出表現
中國農民的現實情況又是如何呢?盡管在總體上我國已經完成了“三步走”的第二步,即實現了人均收人800美元的戰略目標,但農村發展的滯後和不平衡仍然是國家現代化的製約因素,其中最突出的問題表現在兩個方麵:
1.農民負擔沉重,農民增收緩慢。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但對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來說,一分耕耘未必能獲得一分收獲。付出多而收人少的原因很複雜,但農業生產率低是最重要的方麵。據一份資料顯示,1957—1978年,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平均每年隻提高0.3%而美國同期卻提高了3倍。1979年,美國每個農業勞動力生產糧食9.3萬千克,牛奶1.4萬千克,蛋1035千克,棉花803千克。每個勞動力能夠養活的人數為56人。10年後的中國在1988年,每個農業勞動力生產糧食1194千克,所能養活的人口隻有4人。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距,主要在於科技的應用不足。1978—1998年20年間,城鄉居民的收人差距逐漸擴大,9億農村人口的消費量大致與3億城市人口相當。更為嚴重的是農民增收的速度趨於緩慢,甚至有下降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