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民事糾紛、家庭暴力事件增多,封建迷信和邪教活動比較猖獗
隨著農村人口的逐漸增長,農村耕地不能再生,人地矛盾日趨突出,山林地界、家庭婚姻、分家分產等民間糾紛已成為影響農村社會穩定的重要隱患之一,有的人為爭一鋤地一塊瓦而大打出手,家庭暴力犯罪時有發生。一些邪教組織在農村還有相當的活動範圍和勢力,他們打著祛病強身、積德行善的幌子,經常竄入農戶家中,大肆宣講歪理邪說,發展會員,組織練功,散布謠言,散發反動宣傳品,蠱惑人心,詐騙錢財。
這些治安問題,嚴重阻礙了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也阻礙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威脅著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安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全社會的穩定。
(二)當前農村社會治安存在著各種不穩定因素的主要原因
1.農村經濟相對落後與物質需要日益提高之間的矛盾
隨著社會分配的不公和不同階層收人水平的差異,城鄉差別不斷拉大,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教育、醫療等方麵的高消費,讓隻有微薄收入的農民怨聲載道。由於農民的基本素質和文化水平相對較差,加之源自生活的壓力,這讓少數農民產生了鋌而走險的想法。同時,大多數農民在擺脫貧困以後,已不滿足於溫飽水平,看到部分農民通過勞動致富及開始享受高消費,使他們產生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的強烈願望,消費欲望的膨脹在不能通過正當途徑滿足之後,便用不法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違法犯罪就成為必然。
2.思想意識的轉變與教育的滯後之間的矛盾
近幾年來,市場經濟給農村社會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同時市場經濟的一些負麵作用也衝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人們隻注重經濟發展,或者一切都與經濟效益掛鉤,這樣使得很大一部分人認為讀書無用,隻要有錢就行,部分農民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他們把物質利益的獲取作為自己的唯一目的;而另一方麵,農村的教育機製不能及時調整,運轉不協調,不能充分發揮作用,部分未擺脫貧困的農民子女綴學,文盲、半文盲不斷增加;或者因為學費及各種費用過高,使得很大一部分人連溫飽都還沒得到解決,根本沒有能力上學,就更談不上學習法律知識了,這種惡性循環,造成了農民文化水平較低,教育的嚴重滯後,降低了農民的文化素質,法律意識淡薄,容易鋌而走險。
3.社會管理任務的加重與社會控製弱化之間的矛盾
農村土地承包在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的同時,促進了農村社會關係及社會生活生產等方麵的變化,分散的生產經營方式帶來了新的問題和矛盾,婚姻、家庭、生產、生活等民事糾紛大量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社會管理的任務和難度。而另一方麵由於集體經濟的相對削弱降低了基層組織的支配力,部分村幹部不再願意擔當吃力不討好的角色,導致相當一部分基層組織處於不健全或癱瘓狀態,民事調解組織工作力度不夠,民事糾紛調解不到位,矛盾化解不及時,造成矛盾升級,民事案件轉化為刑事案件。農村的治安保障機製不健全,不能充分發揮治安保護的作用;治安管理機構主要把精力、警力放在城市,忽視了對農村警力投放,導致出現部分治安控製薄弱環節,對於農村派出所來講,經費緊、警力不足、條件差、交通不便也是實際困難,沒有能力承辦治安管理和查處各類案件的雙重繁重任務,再者治保會、聯防隊建設適應不了現實鬥爭的需要,使農村治安管理失控狀態相當突出。
4.農村人口增長與農村土地資源不足之間的矛盾
目前,我國農村普遍存在勞動力過剩、耕地麵積減少的情況,農民每年有40%左右的時間處於終日無所事事,剩餘勞動力部分在家遊手好閑,大批出外打工,湧入發達地區,成為遊民階層。由於無正當職業,最易受犯罪誘惑,勢必給治安造成消極影響,對社會治安構成潛在威脅;生活物質在總量一定的情況下,人口的增加導致生活水平下降,為生存、生活,在不能通過正當手段獲得財產時,侵犯財產的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
5.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明的需求同落後的農村生活方式之間的矛盾
農村也需要物質生活同精神生活相結合,農民也需要娛樂、享受,也需要生活富有情趣,但現階段在農村落後的生活方式短時間是改變不了的。農閑時間,農民除了談天,看電視,偶爾看場電影,看場戲外,基本上沒有其他娛樂方式,精神生活的貧乏更易受賭博、嫖娼等刺激性行為的誘惑,繼而引起違法犯罪。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人們又受著各種經濟利益的相
互驅動。社會治安特別是農村社會治安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如何才能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確保農村社會穩定是當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