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加入WTO以後,標誌著我國開始全麵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潮流,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將日益深入,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將在更大的範圍和更深的層次上展開。這對於我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俗文化,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我們必須努力學習和吸收一切外國的優秀文化成果,必須具有世界的眼光,實現對外的文化交流和互動,這同樣包含中華傳統文化與外國文化在交流中的學習和互補。中外文化在共存、溝通、融合和發展中相互借鑒,各自得到發展,有利於建立麵向世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中華民族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全球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和不可抗拒的客觀事實,成為當今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它的文化體係愈是吸納整合異質文化,其文化體係就愈豐富,愈有生命力,因而它的整合力就愈強。無整合能力的文化,是脆弱的,經不起曆史的挫折,其生命力是不可能永久的。
(四)創新民俗文化,振奮民族精神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以電腦、信息化等高新技術為物質文化發展的前進動力,以及現代西方文化思潮在全球擴展,引發了全球性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巨變。各種類型的傳統社會原貌,幾乎都處在急速的變化中。各種傳統民俗文化正在因為社會的加速變化而迅速改觀,重新整合。當固有的傳統民俗文化對全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的引導,已經不再'適應現代社會環境時,人們應自然地破舊立新、趨利避害,不再遵循傳統民俗文化的指引,轉而接受或創造具有新的適應性的現代民俗文化。麵對世界範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我們要不斷進行中華民俗文化的創新。
保護農村文化遺產,留住文化根
近年來,麵對強大的經濟浪潮,農村也受到了強大衝擊。在很多富起來的地區,很多傳統民居已經被不倫不類的“小洋樓”取代,一些最原始的東西被拆除了。很多開發商硬是將一些古村落變成景點,在村落裏塗紅抹綠,編一些偽民間故事。由於沒有相關的保護法規,古董販子乃至外國人在農村尤其是古村落肆意廉價地搜尋寶貴的文化遺存。尤其令人痛心的是民間文化的傳人——老藝人、匠人、歌手、樂師、舞者、故事家、民俗傳人相繼去世,很多經典文化已經無人傳承。如今,民族語言在不少村寨已不複使用。如在黔東南地區,曾有32個村落說苗語,可現在,每年都有1~2個村落的人不再說苗語了。一些民族語言,如赫哲語、滿語、塔塔爾語、佘語、達讓語、阿儂語、仙島語、蘇龍語、普標語等,會使用的人更少。
——馮驥才
1.民俗文化的創新應緊緊聯係民族的曆史和文化傳統
千百年來形成的民俗已深深紮根於人們的生活和觀念中,融會在民族風情和民族自尊中。民族性反映著該民族獨特的個性、氣韻和風骨,是溝通和聯係該民族全體成員心靈的無形紐帶。由於人類文化發展的連續性特征,民俗文化的創新隻有以特定的民族和國家過去全部的文化創造和文明成果為根基,著眼於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充分吸收其走向未來的一切可持續發展的各種文化因素,才能推進文明進程,使自身根深葉茂。
2.民俗文化的創新應是大眾化的,注重實用性的
創新的民俗文化應是當代中國廣大人民群眾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的曆史進程中的文化結晶。它的源泉是億萬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其宗旨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大眾的、實用的現代民俗文化,應該是形式多樣、層次不同、豐富多彩的高品位的文化,這樣才能使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民俗文化創新的實際成果,才能贏得廣大群眾的支持和積極參與。
3.民俗文化的創新離不開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
我們應注重對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國民俗文化之長,並向世界展示中國民俗文化的獨特風貌。事實上,當今各個民族、各個國家都十分注重對民俗文化的發展交流和研究。近些年來,日本在民俗、民間文化開發研究方麵投入的資金,已超過了基因工作的研究,很多第一流的學者、科學家都參加到這方麵的研究中。而我們所做的則很不夠。許多國人用獵奇的眼光、消費的眼光看待民俗文化;許多民俗文化遺產存在破壞有餘而保護不足的問題;許多人更不懂得民俗文化是民族的文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