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文化是建築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的,先進文化體現的是傳統文化發展的方向。沒有自己民族土壤的、沒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精神的先進文化是不存在的。先進文化隻能是在現實生活土壤中創造。我們繼承自己過去的優秀民俗文化傳統,學習外來優秀民俗文化的有益成分,才能造就我們今天新的民俗文化。因此,正確認識處理好繼承優秀文化傳統與實現民俗文化創新的關係,大力提倡和推進文化創新,努力建設具有鮮明時代精神的當代新民俗,以及堅持對外開放與保持民族文化獨立品格的關係,努力建設具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當代民俗文化,是擺在我們麵前的艱巨任務。
(一)科學認識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精髓
要運用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對悠久的民俗文化傳統進行全麵深刻的分析和研究,區分出糟粕和精華。沒有真正理解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沒有評價的資格,就根本談不上保持和發揚。例如民間的各種風俗習慣,都是一種社會曆史的產物。它們開始時都被認為是在當時條件下最合理、最美的生活方式而創造出來流傳開去,起過一定的積極的社會作用。所以即使是一些落後的迷信的民俗,也有它存在的深厚的社會曆史淵源,甚至其中可能還包含著科學的內核和文化藝術的成果,需要用科學的態度去謹慎地、具體地分析它們,進而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華民族的文化的生命力主要表現在它的傳承力上麵,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一直以民族精神作為靈魂,不僅是現實有用的,也是永遠保持與時俱進的。同時,我們要在更為廣闊的文化參照係下,對中國傳統民俗文化進行橫向的、比較的研究,即把傳統民俗文化納入世界文化發展的大鏈條中,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較,以尋求人類文明發展的結合點和共同趨勢,使中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中國民俗文化是注重現實、注重社會問題、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現在國際社會的發展趨勢是相互間關係越來越密切。因此,這種“互以對方為重”的友好和諧相處的思想是未來世界的前途,必將取代西方社會“個人本位”、“自我中心”的觀念。
要真正充分發揚中華民俗文化,首先要認識自己的文化,根據其對新環境的適應力決定取舍。其次是理解所接觸的文化,取其精華,吸收融合。民俗文化是一種有著自己獨特的成果和過程的文化。在整體的文化過程中它始終代表著該文化的最基礎的本質,維係著其質地的本原性。不可否認民俗文化本身是一種有爭議的文化理態,良莠不齊、魚龍混雜是其特點。在比較優劣中篩選,對其精心鑒別,真正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民俗文化不能脫離這個總的趨勢,然而,民俗文化仍然有它獨具的文化功能,那就是它要確保它所從屬的文化,在與其他外來的文化相比較時,始終不失其為“這一個”。隻有喚醒中國民俗文化中包含的隨時代遷移與變革而被人們忽視或忘卻的文化記憶,才可能真正懂得人類文化整體的內涵與意義。文化的延續發展需要一個民族的“根”,文化創新的高度往往取決於對傳統文化遺產發掘的深度。這些積澱了千年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的東西一旦消失,人類的損失無可挽回。
(二)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傳統民俗文化
傳統民俗文化的某些變遷是符合曆史潮流的,是不應阻撓也是無法阻撓的,事實上任何民俗文化都會隨著社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任何一個民俗文化要充滿活力就必須與其他文化相接觸交流。在弘揚本民俗文化的同時去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去借鑒國外先進民俗文化成果,然後在與這些異質文化的交流中不斷實現民俗文化的發展創新促進它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文化部門製定政策引導民俗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保持它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在認識到民俗文化盡管有或多或少不健康、不科學的成分,我們當在認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同時盡量最大程度地反映真實的民俗文化。我們應當認清隻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去自己民俗文化的特色,也基本失去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更無法實現民俗文化的持續發展。同時在對民俗文化進行產業運作的時候應當首先考慮到我們這樣做的初衷是為了民俗文化的持續發展。不能隻是單純地利用民俗文化追求經濟利益,如果隻顧賺錢使具有文化屬性的傳統民俗,因商業氣息過濃而流於庸俗化,失去了民俗文化本身的真實與質樸,那麼也就從根本上失去了它的吸引力而走向衰敗。因此,在實踐中應當做到保護民俗文化的職責。
隨著全球化浪潮不斷高漲,經濟全球化、科技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的衝擊。我們在公共文化政策製定過程中應當堅持文化多樣性與多元化原則,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指導思想,擔負起保護民俗文化、發展民俗產業的責任,扮演民俗文化“守夜人”的角色。
(三)鼓勵和支持民俗文化的交流
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民俗文化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民俗文化的個性、特殊性決定著文化交流的必要性;民俗文化的普遍性、共通性提供了文化交流的可能性。正是由於民俗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矛盾運動,使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民俗文化不斷碰撞和交流,促進民俗文化乃至整個文化的不斷發展。任何民族和國家的民俗文化都是一定社會實踐的產物,有其長處,也有其局限。它隻有從其他文化中吸收營養,才具有適應時代生活的活力,才能永葆青春,否則就會變成僵死的民俗文化。我們應該共享全世界的優秀民俗文化,通過各國各民族民俗文化相互交流、碰撞、選擇、吸收、創新的過程,來發展麵向世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