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俗文化理論研究的滯後
當前我國由於學術的偏見和學科自身研究的不足,不夠深入,民俗文化被誤解為沒落文化遺留,是農民、陋民、落後人群的專利,認為民俗文化對現實和現代化進程沒有意義。於是在人們的思想意識方麵對民俗文化沒有好的感覺。不會在認識方麵給予其過多的探討與關注,人們在對其學術研究領域步入了死角,導致學識理念的落伍與滯後,遏製了民俗文化前進的步伐,於是便出現了對民俗文化如精衛填海、女媧補天、誇父逐日的批判與否定,認為那是愚蠢之行。這些以神話構築的民俗成為不少現代人攻擊的對象。
事實上這種對待民俗文化的態度和立場正是現實中學術偏見的結果,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的確有相當多的民俗文化用今天的眼光看是落後的、腐朽的、倒退的,同時這也是有原因的,因為,“一般而言,民俗作為人類社會群體,固有的,傳承性的文化生活現象,在社會現實中展現出來,就是民眾生活裏那些沒有明文約定的規矩,或是指那些在民眾群體中自行傳承或是流傳程序化的不成文的規定。任何民族中每個人都無法脫離一定的民俗圈而生活。在他們身上都打上這樣或是那樣的烙印,以科學思維的尺度衡量,難免看出某個民俗事象形成中的無知、愚昧和荒謬,可是它並不是個體的失誤,也不是現代人全盤否定的依據。”又如,由於民族融合而形成的典型的東北民俗文化——“二人轉”也遭到了相當多的批判,對這種民俗文化的認知在學術界也是批判多於讚揚,罵聲多於掌聲,強烈批判它的庸俗化和難登大雅之堂。
顯然這種論斷有失對民俗文化的全麵性了解,這種思想意識領域對民俗文化的極端性的做法,首先將民俗文化置於遺棄的狀態。因此在大眾化的思想領域裏,民俗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麵臨著被遺棄的考驗。目前對民俗文化研究存在著很大的誤區:
(1)以營利為目的,不加選擇地大量輯錄、摘編、彙纂、翻印文獻典籍或市井流傳的手抄本中有關求簽、算命、相麵、卜卦、請神、下馬、測字、堪輿等各種方術要訣、儀規儀程,或不加任何批判地實錄各種黑話隱語、江湖騙術,並統之地冠以“民俗傳統文化”沿街兜售,利用群眾的信仰心理,牟取暴利。對於民俗工作者而言,這些資料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然而,對於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少年來說,其負麵效應是顯而易見的。超大量發行,實在沒有必要。若任其發展下去,勢必會引來社會輿論的指責,甚至可能還會誤以為民俗學就是“搞封建迷信”的。這裏麵,有一個動機問題,也有一個動機與效果相統一的問題。至於有些搞研究的同誌,因為掌握了許多諸如算命看相、看風水的材料而私下收人禮金,替人算命、排八字,四處為人看風水、選墳地,就離科學研究更遠了,這實際上是葬送學術研究前途的極為有害的做法。
(2)以恢複民俗傳統、搶救民俗遺產為名,大興土木,廣造新的鬼府神宮,以此吸引公眾遊客,大賺錢財。這些活動雖然不一定是民俗學者所為,但因其以倡揚“民俗文化”為旗幟,同樣會造成社會對民俗學研究的誤解。信仰民俗多源自遠古,它是在原始信仰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受當時生產力水平及人的認識能力所局限的,諸如巫術觀念、前兆迷信、禁忌、咒語等等,除了一部分已轉化為俗信(如吉祥文化等)而外,大部分都是不科學的。因為人的意識觀念有傳承性特點,這些觀念都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穩固性,不可能在短期內靠行政手段完全革除。但民俗學工作者絕對沒有必要再去強化這種觀念。
(3)在民俗旅遊設計中,著意展示民俗文化中落後的而且焉已經被淘汰了的習俗,旨在刺激、滿足部分遊客的某些不良心理,趁機賺錢。這不僅未能反映出我國民俗的現實存在狀態,使異國他鄉之人無法正確了解中華民俗文化的精髓,也無助於國民觀念的更新與進步。對這種現象不聞不問,甚至推波助瀾,勢必助長陳規陋俗借屍還魂,這是與民俗研究的目的背道而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