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現實的羈絆束縛了民俗文化的發展
目前民俗文化在我國正經受金錢至上風潮的誤導,向經濟轉型期特有的文化誤區走去。混合紊亂的千奇百怪的民俗事象,在民眾生活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魚龍混雜、良莠不辨的狀態之中。在我們社會的一些領域和地方,道德失範,是非、善惡、美醜界線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見利忘義、損公肥私行為時有發生。缺乏誠信,欺’騙、欺詐成為社會公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現象嚴重存在。一些不科學、偽科學、反科學的沉渣時時泛起。家庭的宗法禮俗迅速複蘇,海內外同姓宗親活動十分活躍,立族譜、建族史、修祖陵的熱潮正在升溫。民間舊的信仰習俗經過半個世紀的休眠期,目前正普遍複舊並應運而生。對民族、家族始祖及古聖賢的祭典日益隆重,建新廟拜舊神,供奉各路神佛真人的寺廟宮觀香火正旺。占卜、算命、看風水,請巫招魂,跳神驅鬼,大造豪華的“生人墳”侵占良田,婚事喪事,大操大辦。某些商店餐館取封建色彩的、殖民地色彩的或格調低下的怪異另類的名字……這些都成了當今社會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不良民俗現象。而且,在一些先富起來的人群中,不少人精神空虛,人生信念、理想缺失。在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方式上,較為普遍地追求現代水準的超高消費與享受。特別是以暴富階層奢靡揮霍的生活方式為導向,社會上形成了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比富、誇富、顯富、媚富的拜金主義時尚。不加選擇地、不倫不類地套用各種外來生活方式,同時把吃、喝、嫖、賭、吸等新型惡俗看作時髦。隨著物質生活的高消費增長,傳統的勤儉持家和艱苦奮鬥等良俗,較普遍地遭到鄙棄或嘲弄。在家族習俗方麵,大家族正在最後解體,核心小家庭正在迅速形成,傳統婚姻基本上得到改造,自由自主婚姻較為普遍。和西方社會相似,婚外情和問題家庭增多,離婚率大幅度上升。
長期以來,由於民俗文化領域受到計劃體製的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趨向、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工作思路以及運作方式,仍具有明顯的計劃經濟色彩導致文化單位較多的強調民俗文化意識形態的功能,重視民俗文化事業屬性忽視民俗文化的產業屬性。對事業單位企業化運作心存疑慮放不開手腳。從文化消費的角度來看,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國家辦什麼,老百姓就無償地欣賞什麼”的被動接受狀態,文化消費的結構單一消費促生產的氛圍始終沒有形成,導致民俗文化發展緩慢。而且,有利於民俗文化發展的有關政策不配套,在稅收、土地、政府補貼、社會融資及建立多元投入機製等方麵還沒有完善的配套政策。整個文化體製的不到位機製不順暢,而作為文化子目的民俗文化必然受到影響。因而,缺乏強有力的發展民俗文化的驅動力。同時,資金投入不足,經營人才缺乏。在民俗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投入上,民營資本投資民俗文化建設的數量仍顯不足,特別是缺少大手筆的項目。另外,民俗文化的產生需要經濟,文化的複合型經營管理人才嚴重缺乏。民俗文化領域的人才還需要具備較高的文化藝術修養和創新能力。
總而言之,民俗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深受自然和社會諸因素的影響。反過來,民俗文化又對社會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我們要進一步研究民俗文化的形成機製、特征和變異規律,發揚優良的民俗文化,改革一切惡習陋俗,進一步做好移風易俗工作,淨化社會風氣,激勵人們積極上進,促進社會進步,在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的今天,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