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村民俗文化存在的問題(2 / 3)

對這些現象,民俗學者卻不可等閑視之。因為,民俗生活對社會的影響是全方位的。當一種負效應增長到嚴重幹擾社會前進方向的時候,社會對它的反作用常常是強製性的、摧毀性的。這既不能從根本上達到移風易俗、推進社會進步的目的,也會使正常的學術環境遭到不必要的破壞,於是曆史又將重演一遍!這種教訓太深刻了,我們不應忘記。

(二)民俗文化的遺失與沒落現象嚴重

在中國民族文化的發展進程中,伴隨著民族戰爭、民族遷徙、民族融合、災難、時間與空間交替、滄海桑田,不斷變化,同時也隨著現代化、城鎮化和全球化步伐的前進,民間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越來越虛弱了,原本強勢的地位已變得極其脆弱了,其中大量的民族文化被遺失和伴隨時代的變化而沒落。

民俗文化的遺失與沒落

在貴州有3萬多個自然村寨,生活著苗、瑤、布依、侗、水、仡佬、土家、彝族等17種少數民族,他們完好地保存下來的民俗文化隻占30%,而70%的則湮沒在曆史的記憶裏,其中包括大量優秀的民俗文化。

黃河流域可謂是整個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其中河南省是中原文明的一個有代表性的省份。據《河南民俗誌》記載有近八成以上的有如各種曆史上出現過的如神話故事、節日、歌舞、民俗禮儀風尚等沒有流傳到今天而隻能成為曆史的記憶。

(三)民俗文化的本質變異

民俗文化有相對穩定的特點,但在傳承的過程中也隨著社會的進步、技術水平的提高、經濟的發展、生活條件的改善而發生變異,尤其是隨著國際國內經濟文化交流的增多,各民族之間的民俗文化也相互滲透和融合,一部分外來民俗通過各種形式或途徑傳播到另一地區,逐漸被該國、該地區或該民族所認識,並適應了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這部分外來的民俗文化就與原有的民俗文化發生了一定的融合,使原有民俗文化內容上或形式上發生一定的變異,這就是民俗文化變異性的特征。

中國正在經曆從農耕文明到現代工業文明的轉型,農耕文明架構下原有的一切文化都在迅速地瓦解、消失、渙散、泯滅。社會是文化的載體,俗話說“俗隨時變”,曆來風俗的變遷總是和社會的變遷緊密聯係在一起的。作為民眾生活組成部分的風俗文化,適應社會的變遷,變得越來越五彩繽紛,目不暇接。民間藝術原本是一種地域的生活文化,一種民俗方式,當它轉變為一種經濟方式時,便在本質上發生變異。表麵看,好像是題材與風格中發生了變化,如:唐老鴨與聖誕老人進入剪紙,迪斯科的動律滲入了民族舞蹈……。但是,從深層看,民間藝術中那種自發的、淳不樸的、天真的精神情感不見了,代之以塗紅抹綠,添金加銀,著力對主顧的招徠與誘惑。在它的特色被無度地誇張著的時候,它內在的靈魂和生命卻沒有了。過去鄉間婦女在縫布老虎時,心中想著的是生命的陽剛之氣與避邪之威,現在卻和批量地加工布娃娃沒有兩樣。這種貌似“茁壯成長”的民間藝術,在文化意義上卻是本質性的消亡。這些民俗文化的變異,從表麵上看,首先是衣、食、住、行等消費生活方式(即物質生活民俗方麵)的巨大改變和與文化、文明、道德相悖的低級庸俗趣味的滋生蔓延。但從深層次看,中國民眾正在經曆一場觀念的轉變,即世界觀的巨大轉變。在中國民眾世界觀轉變過程中,當前顯現出傳統社會範疇和現代社會範疇兩種民俗文化的相容相斥的狀態。這在人類社會曆史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都會出現這兩種文化的相容相斥重新整合的現象。

麵對當今中國民俗文化的變異,我們還沒有完全牢固地建立起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新的民俗文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知識體係、價值理念和行為規範,還遠沒有真正內化為人們的自覺意識和自覺行為。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進行文化創新,讓“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和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得到全社會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