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是曆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鬥爭和日常生活中創造、享有的整個文化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曆代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是中華文化史上光輝的篇章。它也是社會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構成民眾生活文化史的主體與核心。農村民俗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政治方麵
我國56個民族的民風、民俗各具特色,多彩多姿,民俗文化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造就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傳統和人文性格,因此,尊重民俗,尊重民俗主體,促進民俗文化的持續發展,對正確處理民族關係、維係民族感情、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維護社會穩定、維護民族團結,促進新時期我國政治文明建設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經濟方麵
民俗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與精神文明的曆史積累,是一種重要的經濟資源、是生產力,因此民俗文化資源可以作為產業經濟去經營、可以作為文化資本去投入生產,民俗文化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化因子,一旦植入經濟,必將發揮巨大作用,因而它具有重大的經濟價值。所以引導和保護民俗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能促進經濟的發展,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因此,研究民俗文化要與振興經濟相結合,打造自己特有的品牌,擴大影響,促進經濟發展。同時保護傳統民俗文化對經濟文化產業的開發也具有一定的意義。
發展民族文化,建設新農村
阿榮旗新發朝鮮族鄉是內蒙古自治區唯一的朝鮮族鄉,素有“歌舞之鄉”之稱。該鄉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充分發揮本民族特有的優勢,將民俗文化全麵貫穿於新農村建設之中。該村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朝鮮民俗村,民俗村將通過民族歌舞、民族餐飲、民族服飾等充分展示朝鮮族民族文化,為朝鮮新村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使民俗旅遊業成為該村農民的主導產業。除此之外,為了進一步發展和挖掘朝鮮族文化,鄉黨’委、政府派出鄉文化站業務精幹人員到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進一步學習朝鮮族歌舞及民俗文化。通過經濟建設的硬投入及文化學習的軟投入,新發朝鮮族鄉的文化建設已成為該鄉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頭戲,這必將使該鄉新農村建設獨具民族特色。
發展農村民俗文化,促進經濟發展
慶陽是華夏始祖軒轅黃帝最早的生息地和周祖農耕文化的發祥地。在民俗文化發展的長河中,形成了一批根植於黃土高原、生命力極強的民俗文化資源,其中,香包刺繡、皮影製作、民間剪紙、隴東秧歌、隴東道情被譽為慶陽民俗文化藝術的“五絕”。改革開放的春風喚來了慶陽民俗文化產業的春天。慶陽市各級領導利用市場經濟帶給人們的新觀念、新思維、新機製,讓長期以來“藏在深閨無人識”的民俗文化走出窯洞,走向社會。從2000年開始,慶陽市確定了“小香包,大產業;小香包,大市場”的發展思路,連續3年成功舉辦三屆香包民俗文化節,把香包刺繡、皮影、剪紙等所承載的周祖農耕文化、革命曆史文化、黃土風情文化的結晶展現在全國人民麵前,使慶陽走向了全國,使全國認識了慶陽。慶陽獨特的民俗文化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現在,慶陽市經營民俗文化藝術產品的公司已達30多家,固定和季節性從事文化產業的城鄉勞力達6萬餘人,年生產各類民俗藝術產品20個大類、5000多個品種,年產量在100萬件以上,年產值達1500多萬元,純收入1000萬元左右。中國民俗學會先後命名慶陽為香包刺繡之鄉、道情皮影之鄉、徒手秧歌之鄉、民間剪紙之鄉、窯洞民居之鄉、周祖農耕文化之鄉。環縣道情皮影也被文化部列為全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項目10個試點之一,同時積極申報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社會生活方麵
對於傳統民俗文化來說,保護傳統美德、傳統歌舞、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等優秀傳統民俗是傳統民俗能夠在現代生活中傳承發展的基礎,民俗文化的發展也豐富了當地群眾的精神生活,積極的推動了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風氣的好轉,同時也有利於擴大人們的視野,豐富人們的知識,提高我們的文化品位,了解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且使我們有一種文化上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