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大城鄉要積極開展移風易俗的活動,提倡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克服社會風俗習慣中還存在的愚昧落後的東西。婚嫁喪葬中的陋習要改革,封建迷信要破除。這種改革,要在尊重健康民俗的前提下,在自願基礎上,由群眾自己來進行。
——《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
本講要點
淘汰一部分過例了時的舊民俗
複興一部分優秀的富有生命力的傳統民俗
吸收世界各國優秀的、適合中國國情的民俗文化
重整和再造富有中國傳統特色的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社會主義現代新民俗
1.什麼是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共同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世代傳承的一種較為穩定的文化事象,故有人稱它為“民間文化”或“社會生活文化”。民俗文化主要表現在經濟、社會、信仰、遊藝等方麵。
什麼是民俗
民俗是中下層民間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民眾世代承襲下來並繼續在民眾現實生活中發揮重要社會功能的文化現象,是社會生活中活著的人們所相沿成習的模式化行為。
俗話常說:“十裏鄉俗各不同”,這裏的“俗”則指文化,而更偏重於傳統文化(或稱固有文化)的成分,它是由這一特定地域的政治、經濟、曆史沿革、生產生活方式等諸多因素長期綜合形成的相對穩定的文化現象。
民俗往往最能反映這一地域的文化特征,它具有地域性'、民間性、民俗性的社會文化。
中國各民族在其適應自然、征服自然的社會活動中,以及移民遷徙、地域變遷、民族融合進程中,逐漸形成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事象和民俗行為以及獨特的民俗藝術。
2.民俗文化的內容和範圍
民俗文化包含了各民族物質生活、社會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麵。其內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禮儀文化、口頭傳承文化、民間歌舞娛樂文化、工藝美術文化、節日文化、信仰文化等。中國民俗文化以文化和風俗為主體包括了生產與生活習俗、娛樂競技習俗、歲時節令習俗、禮儀製習俗、民間文藝等。內容非常龐雜豐富。
民俗文化的內容
物質民俗文化:以生產、交換、交通、服飾、飲食、居住等為主要內容。
社會民俗文化:家庭、親族、村鎮、社會結構、生活禮儀等。
精神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各種禁忌、倫理道德、民間口頭文學、遊藝競技等。
心理民俗:指民俗對某一民族心理素質的影響。
3.民俗文化的特征
(1)社會性。民俗文化是人們共同形成並世代傳承的文化事象,具有社會性和集體性的特征。民俗文化反映了不同社會、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社會形態,它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同時,民俗文化也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生相應的變異,使之逐漸與新的社會形態相適應。因此,在民俗文化的形成、傳承、變異、分布、擴散諸方麵均體現了社會性的特征。
民俗文化的社會性還體現在它對該地區、該民族的社會生活和人們的行為具有規範性的作用,對人們有一種約束力,如對鄉規民約的遵守、對傳統風俗習慣的遵循等。因此民俗文化對社會的影響很大,優良的民俗文化可促使人們奮發向上,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推動社會前進;而惡習陋俗使人們變得愚昧無知,形成不良的社會風氣,阻礙社會進步,正如黃中堅在《論風俗》中指出的那樣:天下之事,有視無關輕重,而實為安危存亡所寄者,風俗也。如彝族有“相幫”的社會風尚,“一家有事,大家相幫”。基諾族有“偷人家東西是最可恥的行為”的觀念,門戶從不上鎖。朝鮮族有酷愛體育、注意衛生、講究禮貌、尊老愛幼的美德。相反,目前有些地區封建迷信、鋪張浪費、吃請盛行,甚至被禁止了幾十年的黃、賭、毒等社會惡習也有抬頭,嚴重危害了人民生活和社會安定。要充分認識民俗文化社會性的特征,發揚優秀的民俗文化,改革和摒棄腐朽落後的惡習陋俗。
(2)民族性。一個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產和生活中形成並世代沿襲下來的民俗文化,體現了該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心理素質。從現存的民俗文化中可窺視出一個民族的曆史、地理、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麵,也是進行民族識別的重要依據。因此,每個民族都有本民族特有的區別於它民族的民俗文化,這就是民俗文化的民族性特征。在社會、經濟、文化交往日趨頻繁的今天,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也相互滲透、相互融合,有逐漸淡化的趨勢,但各民族仍保留了各自特有的民俗文化,在積極發展民俗文化旅遊的今天,保護和發揚各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顯得更有必要。服飾是識別民族最明顯的外部特征,如蒙古族寬大的蒙古袍,腰紮彩綢帶、腳穿長統馬靴;鄂倫春族用不同顏色的薄皮做成花邊的麅皮袍、皮套褲;日本女性的和服和蘇格蘭男子的花格裙也頗有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