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民俗文化的表現形式
民俗文化既是一種定型化的思維習慣,也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行為方式,與上層文化的個性化、獨創性不同。由於民俗文化是靠集體創造、流傳的,加之流傳中的不斷傳播和變異,不易形成個性化的符號係統,這就決定了民俗文化不是個性的,而是類型的,即民俗文化是反映群體的觀念和價值取向。
(1)中國民俗文化的思維方式,從認知的角度看,是直覺型思維方式;從實踐的角度看,是實用理性型思維方式。這一特征與原始思維方式有著直接的曆史淵源。中國原始的思維方式,馮天瑜先生把它概括為“觀物取象”,認為“它是以未經分化的表象聯係代替因果關係,必然性與偶然性尚未分化,人們不承認偶然性,而確信神秘的支配力量。”中國民俗的思維方式正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而且不同於西方那種科學意義上的思辯和抽象。
直覺思維方式講究“直覺頓悟”、“情感體驗”,即我們常說的意會性。這種意會性不注意嚴密的邏輯歸納和必要的演繹推理,隻訴諸於意會性的領悟與體驗。如在婚喪嫁娶的人生禮儀中,新床上遍撒棗子、花生、桂圓、蓮子等,利用這些果品的名字的諧音祝願新人“早生貴子”等。還有“跨火堆”、“傳麻袋”意為傳宗接代等民俗,這裏的一些實物已被賦予了新的含義,而這些含義在約定俗成中無需推理便會傳達一種意義,使人意會其中。人們對待死亡,采取不同的下葬形式,這裏包含著人們對於靈魂的認識。如,有一類“讓死者回歸自然”的下葬形式,其中包括:土葬、水葬、天葬、樹葬等,這其中意會的是人的肉體和靈魂均來自自然,隻有讓肉體回歸自然,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才能使靈魂獲得永生。再如,民間文學中的歇後語、燈謎以及民間藝術中的剪紙,往往都是以誇張變形的形象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而不像西方藝術極注重寫實、逼真的描繪。
中國民俗文化的思維方式是實用理想型的。最為典型的是農業民俗,人們對於農業生產的直觀的作為經驗加以積累,從而以最為有效的方式指導農業生產。這種經驗不存在所謂的歸納與演繹,而是以農諺、習俗等形式廣泛存在於人們的頭腦之中,而且農諺與民俗對於農業生產的適用、實用性極強。更為具體地來講,如農業耕作的時序、節令習俗,是許多農民在一年內約定俗成的耕作習俗,很有規律性、適用性;占天象、測農事的習俗對於農業生產雖不科學卻一直有著很大的指導作用;卜農事豐欠、祈福、禳災的習俗,更是我國農業經濟條件下所產生的民俗文化。還有農業祭禮習俗、祭田種、先農和灶神的習俗等。
(2)在鄉裏社會的民俗中則突出地體現了以道德理性對情感其他部分的感化、製約和疏導,村落社會的鄉裏習俗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麵:
第一,嚴格維護村境的慣例。這是一個村落的成員從土地觀念出發維持全村利益的一種慣俗,它是由傳統的地緣關係和強烈的村境意識決定的。
第二,組織鄉裏社會的協同生活,村落中自古以來便傳襲著一些固定或不固定的協力組織及共同活動。我國各民族村落由於地緣觀念(鄉土觀念)特別強烈,所以顯示出很強的內聚力,構成十分緊密的集體。如:婚喪大事的協助,修建房屋的協助,耕種收割的互助,等等。
第三,管理村落的共同生活秩序。村落社會要靠村落內部加以管理,於是相應地產生了村寨管理職能機構,產生了村長、村頭人和他們的權力。這些都是由社會民眾們約定俗成的道德力量來加以維係的,即我們所說的“禮”是情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依然是以親緣、血緣為中心的情感中居從屬地位的。由此而形成了特有的道德倫理的情感方式。文化心理結構中這種特殊的情感方式可以說是民俗文化的核心。在整個情感體係中,由於親情的拔高和泛化,才產生傳統社會的政治意識一一宗法倫理,由“孝”親的家族道德本位衍生出“忠君”的政治本位。於是忠孝相通,君父同倫,家國同構。這種宗法倫理型的感悟模式也就自然地熔鑄出道德倫理化的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