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村民俗文化概述(2 / 3)

(3)傳承性。民俗文化是人類世代相傳的社會文化,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內有一定的“慣性”,在發展過程中具有相對穩定的特點。優良的民俗文化得到社會的廣泛承認,代代相傳,並發揚光大。而一些惡習陋俗雖被大多數人所拋棄,但也往往由少數人以其保守的習慣勢力傳之後代。被禁止了幾十年的惡習陋俗,在適當的“氣候”條件下,有的還會“死灰複燃”,可見移風易俗任務是相當艱巨、長期的。如中華民族具有十分明顯的“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的意識,具有強烈的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這種意識在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端午節等歲時節日民俗中也得到充分反映。我國現存的歲時節日民俗中的春節拜年、元宵燈會、清明掃墓、端午賽龍舟、七夕乞巧、中秋賞月、重陽登高、除夕守夜等習俗,都是千餘年來傳承下來的。雖然各個曆史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在過節的細節上有所差異,但這些節日民俗的主要內容和形式始終被承襲下來。

(4)地域性。地球上各地的地理環境是複雜多樣的。地理環境不僅包括了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環境因素,也包括了政治、曆史、經濟、技術、人口、民族等社會(人文)環境因素。在深受環境影響下形成的民俗文化,也打上了深深的地域的烙印,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的特征,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有這層意思。就扁擔而言,就有明顯的地域特點,平原地區使用的扁擔較長,可挑大件物品,也可作為兩人抬物品的工具;而山區的扁擔較短,便於上下山坡時兩手抓住所挑物品,且扁擔兩頭有鉤,以防止貨物脫落。山區人們使用扁擔時還隨身帶著木棒,便於途中休息時支撐於扁擔中間,讓人歇息。

我國農村的交通民俗

北方平原地區,降水相對較少,多旱田,田間道路寬闊平坦,馬車為主要的傳統交通運輸工具。

而南方多雨,平原地區水網密布,以舟船為主要的傳統交通運輸工具。

雲責高原地形崎嘔,背簍為普遍的運輸工具。

青藏高原的犛牛、沙漠中的駱駝、東北的冰上爬犁成為當地特殊的交通工具。

(5)多樣性。民俗文化的多樣性有兩層意思,一是民俗文化內涵的多樣性;二是民俗文化表現形式的多樣性。民俗文化內容十分豐富,一般包括農業、工業、手工業、交通運輸、商業貿易等經濟民俗,吃、穿、住、行、醫等生活民俗,婚姻、壽誕、喪葬等禮儀民俗,民族、家庭、鄰裏、鄉鎮、都市等社會民俗,農時節氣、傳統節日等歲時民俗,宗教、迷信禁忌、俗信行為等信仰民俗,娛樂、遊戲、民間體育競技等遊藝民俗,以及民間文學、工藝美術、歌舞藝術、地方戲曲、民間雜技等文藝民俗。如飲食文化,各地居民的食物構成、烹調技藝、食具、食法等均有不同,歐美的西餐與我國的中餐差別懸殊。就我國而言,“南甜北鹹、東酸西辣”的說法也反映了我國各地飲食文化的差異性,漢人聚居地區形成了魯、浙、蘇、川、粵、徽、湘、閩八大地方菜係,各少數民族地區也有特色飲食,如朝鮮族的打糕、狗肉,蒙古族的手抓羊肉,傣族的香竹飯,布依族的雞肉稀飯,等等,構成了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飲食民俗文化。

(6)時代性。民俗文化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它必然帶有那個時代的特點。民俗文化在曆史發展過程中,一般都與特定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相適應,形成了這一曆史時代特有的民俗文化,這就是民俗文化時代性特征,也可稱為曆史性特征。每個時代都有流行的民俗,其中大部分是從以前的曆史時代傳承沿襲並加以變通保留下來的,但也有一部分是為適應新的社會特點而產生的。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條件發生變化時,有些民俗文化也隨之變化,尤其是在社會變革時期。以服飾文化為例,我國清代男子以長衫、馬褂、瓜皮帽為典型服飾;辛亥革命後,中山裝迅速流行,長衫、馬褂逐漸被淘汰;建國後除流行中山裝外,還曾流行過列寧裝、人民裝;改革開放後,外來式樣的西裝、夾克衫、牛仔服及休閑裝、時裝等十分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