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的發展是“三農”問題解決的重要法寶。在這中間,農民對農業科技的態度與農業科技推廣和應用有著密切的關係。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師生從農民視角對農業科技的供求、傳播與應用進行了研究。
研究采用問卷調查,調查對象是采取隨機方式,從中國最基層農民的視角,反映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在農村的供求、傳播與應用狀況。
(一)農民對農業科技的態度和看法
(1)農民對科學技術作用的認同態度。農民對於科學技術的作用已經有了認識,農民看到科技成果能夠解決生產中的難題,因此對科學技術的作用普遍持認同態度。
(2)在是否想學農業新技術的問題上,多數農民對農業新技術的重要性的認識有所提高,並且具有學習農業新技術的願望,而且學習農業新技術的積極性也有所提高。
(3)在決定是否采用農業新技術地問題上,主動采用者僅占30.3%,有50.8%的農民是看在別人用得好時才采用的。可以看出,多數農民在應用農業科技方麵還處於被動地位,缺乏主動性。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是懼怕風險。因為我國農戶的經營規模非常小,同時經濟實力單薄,幾乎沒有承擔風險的能力,而規避風險的最好辦法就是等待第一個成功者出現。原因之二是由於受科技文化水平的限製,獲取信息的渠道狹窄,導致農民對農業科技缺乏了解,因而主動采用農業新技術的積極性和能力就降低了。
(二)農民釆用農業新技術的基本情況
(1)農民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新技術及其產品依次為:栽培新技術,交通運輸、餐飲、貿易批發零售、建築等非農業方麵的技術,養殖新技術,動植物新品種。
(2)農民采用新技術的來源渠道排序依次為:親戚朋友,政府推廣,村裏的示範戶,報紙雜誌電視廣播等媒體,出售者推薦和推銷,自己去鄉農技站谘詢以及與外地科技部門聯係。通過這些可以看出:在我國農民獲取農業新技術的信息、產品和服務的過程中,發揮首要作用的是建立在血緣和婚姻關係基礎上的親戚朋友關係,而超脫於狹隘的學員和婚姻關係的、適應所有農戶的公共服務體係的政府推廣卻退居第二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農業科研機構並沒有成為農民心目中主要的農業新技術的來源渠道。
(3)農民對於新技術存在嚴重的信任問題,在回答“對何處獲得的新技術最信任時”,其排序為:鄉農技站,親戚朋友,科技示範戶,鄉政府或村委會,科研院所下鄉,供銷社生資部門,一些相關企業推廣,其他。農民對於農業新技術的來源渠道的選擇是非常慎重的。對於來自於鄉農技站的農業新技術的信任程度超過了親戚朋友和科技示範戶,這說明農民逐漸走向相信更具科技含量的機構。而對於科研院所下鄉推廣的新技術,農民對它的信任程度是排在第五位的,這應該引起相關科研院所的重視。
(三)農民采用農業新技術的影響因素及遇到的困難
(1)影響農民采用新技術的主要因素依次為:技術的真假,本錢,市場風險,收益,文化水平和市場信息。可以看出,我國農村科技市場的嚴重不規範,導致假農藥、假化肥、假種子、假技術充斥市場,是製約農民采用農業新技術的第一因素。麵對市場對農產品需求的變換,以小規模經營的農戶在采用農業新技術上麵臨更大的風險,承受更高的機會成本。不少農民在權衡各種機會到收益和風險等基礎上,放棄采用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的機會,也嚴重製約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
(2)在采用新技術中遇到的困難主要在於:沒有或缺少本錢,技術難學會、難掌握,種植或養殖規模太小、效益不大、懶得折騰,有失敗的風險,搞農業不賺錢、不想采用,怕被人騙。可見,農業效益比較低下,農民收入水平低,農業科技本身在應用上具有波動性和風險性,還由於大多數成果與生物有關,導致成果轉化周期長,許多農業科技本身采用難度大等等,構成了農民采用新技術的難題。
(四)改善農村現狀的措施
在問及改善農村現狀方麵的最重要的一項措施時,排在第一位的是推廣農業科學技術。得出的結論是在農民負擔得到減輕的情況下,他們對農業新技術的需求就可能上升。
(五)農民致富途徑
在問及“周圍的人家致富的主要途徑”時,有72.5%的人認為致富的主要途徑是外出打工、經商、從事運輸、餐飲、農產品加工,即通過從事非農產業致富。隻有27.5%的人認為是通過種地、養殖的方式致富。可見當前農民收入增加的部分,其主要來源不是靠農產品數量增加和質量提高,而是靠從事第二、三產業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