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研機構內部改革相對滯後,科研工作與農業實際生產存在脫節現象,為科研而科研,效益觀念、市場觀念比較淡薄。
農業市場機製不健全,缺乏技術中介機構,技術成果的轉化沒有相應的形式和載體,使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失去了不少契機,導致農業科技成果商品率低,而且在直接轉讓中往往貶值,不等價交換,影響了科研單位開發的積極性。
利益驅動機製不健全。長期以來,大多數農村集體單位和農戶仍然依靠高投入和擴大生產規模尋求發展,率先使用農業新科技成果的熱情不高,更缺乏為科研單位提供經濟支撐、承擔風險、共同開發新農業科技的熱情。
(五)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科技成果有效供給不足
表麵上看,我國科研成果倍增,但實際上真正實用而高效的技術成果並不多。一方麵,目前的農業生產技術體係是適應短缺經濟的體係,即從品種培育、種子營銷到大田栽培的整個係統,都是以高產為核心。另一方麵,農業科技的總體水平仍然不高,存在著“四多、四少”,即常規技術多,重大關鍵技術和高新技術少;產量技術多,品質技術少;生產技術多,加工技術少;知識形態技術多,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技術少。因此,與農業發展的需要來說,我國農業技術實際是有效供給不足,這種情況的深層次原因在於科研體製的弊端。我國現行的農業科研體製基本上是傳統計劃經濟下形成的體製,雖然20世紀80年代以來屢次改革使得一些方麵發生了變化,但基本體製並未從根本上受到觸動和得到改變。
(六)農業缺乏自我增長的內在動力也是農業技術進步緩慢的主要原因
農業技術有效需求不足是由目前農業經營體製弊端和農業所麵臨的環境條件所導致的。例如,由於農業生產報酬低,農民對土地沒有多大興趣,因而尋求技術變革發展生產的動力不足;大部分農民文化素質低,尤其是在農村產業結構變革和農村勞動力分化的時期,高素質的勞動力大都流向了收益率較高的非農產業,以婦女、兒童、老人為主體的“386199”人群成為了農業生產的主力軍,對技術缺乏認識,接納力差,因而難以形成對技術進步的有效需求;一家一戶的小規模分散經營,缺乏規模效益,客觀上排斥某些現代化技術的采用。
(七)農村職業教育和專業培訓落後,人力資源開發不足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幾乎所有的發展因素都是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為前提的。但是,我國的農牧教育和科技推廣普及嚴重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偏遠落後地區,農村人力資源匱乏,缺少適應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專業人才,已成了影響農村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重要製約因素。盡管各地都開展了不同程度的農村職業教育,以專業知識培訓、“綠色證書”培訓、遠程教育等形式對農民進行再教育,還針對農民務工、經商等開展相應的培訓,此外,農業、科技等部門還聯合開展了“星火科技培訓專項行動”。但是,由於培訓經費嚴重不足,沒有穩定的投入渠道,加之培訓體係和機製不健全,缺乏激勵和監督體製,以致這些教育和培訓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相去甚遠。為了普及農業和農村科技,許多地方政府還有選擇地搞起了“科技下鄉”、“科技進村”、“科技扶貧”等活動,但由於缺乏製度保證和長效機製,甚至在一些地方變成了政府臨時安排的虛假過場和形式主義的短期行為,對廣大農民的科技需求而言,不過是杯水車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