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土壤改良技術。土壤改良技術是指對土壤的理化性狀改良及營養平衡技術。在當前,隨著化肥施用的不當和過量,土質已經大麵積地受到汙染,並且導致了果蔬品質的下降,同時我國的可耕作的土地麵積中,有大量的鹽堿化的土地,還有大麵積的缺乏有機質及其他有效成分的紅壤土地,在這類地區,通過土壤改良技術的實施,農業的生產條件得以改善,可以進行農業生產。
(6)農業管理技術。信息技術促進了農業的有效管理。農業管理技術是隨著農業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的發展而不斷完善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農戶和企業,要成功地進行市場化的生產和經營,必須運用現代化的管理技術和手段。特別是現在以微電子技術為中心的計算機、信息技術與現代農業生產的結合保證了農民進行更有效的管理和經營。
當前,計算機在農業中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幾乎涉及農業各行各業:的所有領域。計算機的農業應用主要表現在使農業生產實現自動化、科學化和標準化,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基於計算機的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一方麵使農業生產者可獲得經營所需的各種信息,利於采用先進的技術和使生產決策科學化;另一方麵使生產者獲得有關的市場信息以便於及時做出決策。
3.我國農業科技的現狀
(1)農業機械化。由於農業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水平的提高,減少了農民的體力勞動強度,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目前,我國的機耕率達53%,機播率達27%,機收率達14%。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農用大中小型拖拉機不論是台數還是動力數都有了很大的增加,農業機械總動力2002年為1978年的4.9倍。截止到2004年底,全國農機總動力達到6.41億千瓦,農業機械原值3647.25億元,農機具配套比例得到改善,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具達到189.03萬部,配套比例達1:1.7,小型拖拉機配套農具達到2317.44萬部,配套比例達1:1.6.盡管如此,但由於我國的小規模家庭經營,大規模農機具難以開展,特別是南方省份,由於地形原因,農業機械化更是無法發展。從全國的總體水平來看,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還處於初級階段,北方的機械化水平大於南方。
(2)生物技術發展。據農業部統計,1992——1998年,全國共培育出各類農作物新品種800多個,農產品增產幅度在8%~10%;農作物間套、複種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擴大到全國耕地的1/3.規範化栽培麵積達200萬公頃,地膜栽培技術累計推廣達1500萬公頃,節水農業技術的推廣使灌溉水利用率高達80%~90%,特別是我國首創的雜交水稻技術已經推廣到20多個國家,累計增產糧食3500多億千克。我國是世界上第二個有轉基因抗蟲棉花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利用細胞工程技術培育的抗白粉病、赤黴病和黃矮病小麥新品種已累計73萬多公頃。我國先後成功研製出克隆羊和克隆牛等動物,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大型動物成年體細胞克隆的國家之一。還有其他如新的配套施肥技術、科學的飼料配方和飼養方法以及新型農藥、化肥等的出現,都對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2004年,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取得突破。一是繼續開展農業科技攻關。二是繼續實施農業結構調整重大技術研究專項。共安排2000萬元,在作物品種選育與優質生產,棉花節本增效,奶業安全生產,優質牛羊肉和飼草,果品貯藏與加工,畜禽疫苗開發,熱帶作物高效栽培和優質水產品培育等13個重點領域啟動實施了47個項目。超級稻研究取得進展。育成一批產量高、品質優、抗性強的新品種,又有15個品種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2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3)信息技術發展。我國現在已經建立了一批農業數據庫及其應用係統為我國農業宏觀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業科技單位開發利用農業信息技術提供保障。“九五”期間,農業與農村經濟信息化的重點工程——“金農工程”啟動,正逐步使“農業信息快速路”與國家信息高速公路(CNII)接軌。同時,我國還相繼建立了100多個農業數據庫,如由中國農科院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等單位研製的“國家作物種質資源數據庫係統”包括141種作物,27萬份種質信息,1259萬個數據項,總數據量590兆。
(二)農業科研體係
作為主要的科學研究和開發領域,中國的農業科研主要由國家公共部門來承擔和資助,私人和商業性的農業科研所占比例較小。雖然農業部、省和地區的農業主管部門(指農業廳/農業局)以及國家、省和地區的科技主管部門(科委和科技局)直接領導著中國的農業科研院所,但是還有一些其他的部位和組織也負責農業及與農業相關的科研活動。因此中國的農業科研體係是一個分散的多部門(組織)型體係。
農業科研活動主要由國家、省和地區三級農業科研單位來承擔。經過50年的發展,中國的農業科研體係成為世界上最龐大的科研體係之一。它擁有1600多個研究機構、13萬多名員工,以及5.5萬從研究所領取退休金的離退休人員。雖然近幾年農業科研人員數量減少,但是中國公共農業科研係統的職工總數仍然超過了13萬。
除了係統龐大以外,我國的農業科研體係還是一個以公共部門為主導的研究體係,私人部門的農業科研支出大約僅占國家農業科研總支出的1.7%。並且這種研究主要以農作物研究為主,已有的研究表明,農業科研經費中大約68%都投向了農作物研究,僅有18%投向畜產品,14%投向其他領域。由於貧困人口的大部分收入來自農作物生產,以農作物研究為主題的公共科研體係兼顧了食物安全和減緩貧困的雙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