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農業和農村科技發展的現狀(1 / 3)

(一)農業科技的現狀

1.農業科技進步的模式

依據農業發展的誘致性技術變遷理論和開發對象的不同,農業科技進步的基本模式主要有兩大類,即機械性科技進步和生物性科技進步。

狹義的機械性科技進步又稱為替代勞動性科技進步,是指對農業機械、農業生產設施等固定生產資料的開發改良,其顯著效果是縮短了單位產品的勞動時間,大幅度地提高了勞動的生產效率。狹義的生物性科技進步又稱為替代土地性科技進步,是指對種子、農藥、化肥等流動性生產資料的改良和開發,完善栽培、飼養方法,其顯著效果是提高了土地生產率,穩定了生產水平。

廣義的機械性科技進步、生物性科技進步除了具有其狹義概念中所包含的內容外,還分別包括替代勞動、土地過程中管理技術和經營技術的不斷提升。同時也有的認為農業技術進步的類型分為勞動改進型和土地改進型。

速水佑次郎和弗農·拉坦誘

致技術變遷理論

農業技術進步可以突破一個國家農業生產的增長所受到的資源條件的製約。

土地、勞動這類初始資源的相對稀缺程度及其供給彈性的不同,在要素市場上表現為它們相對價格的差異。

勞動供給缺乏彈性或勞動相對於土地價格昂貴,會誘導出節約勞動的機械技術進步。

土地供給缺乏彈性或土地相對於勞動價格高昂,則會誘導出節約土地的生物化學技術進步。

2.農業科技進步的主要內容

(1)農業機械化技術。從人、畜力的傳統生產工具轉變為機械化的生產工具,包括農業動力機械和工作機械等在內的農業機器及設施。機械化把科學技術並入農業生產力,不斷擴大勞動這點體能和智能,使農業勞動生產率得以不斷提高,使農業勞動和工業勞動的差別日趨縮小,實現農業的機械現代化。

從世界範圍來看,西方發達國家農業機械化基本都已達到很高的水平。但是由於各國情況不同,機械化的特點也有所不同。地少人多的國家和地區如日本,以小型為主;法國、英國、德國、意大利等國土地資源條件中等,農業機械以中型為主;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農業機械以大型為主。但是各國在機械化體係建設中,實行的都是按大小不同、作物不同形成農機係列,使生產中每一作業都有合適的機械,而且農業機械向“一機多用”方向發展。在發達國家,隨著液壓操作、自動掛結及電子、激光等先進技術的廣泛應用,農牧業機械化生產中已很少需要輔助勞力,現在除鮮食水果和某些蔬菜外,已全麵實現機械化,並在自動化、大型溫室工廠生產、無土栽培和機器人應用等未來農業方麵取得了很大進步。

(2)農副產品加工技術。農副產品加工可以大大提高農產品的價值和農業的經濟效益,促進喪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技術的發展也使得人們對於農產品需求的多樣化變成了現實。目前世界各國紛紛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農副產品加工業,在食品加工和包裝機械化、自動化方麵,美國研製成功很多高效的儀器設備,並廣泛應用於農產品的加工、倉儲和滅菌。

(3)畜禽飼養和水產養殖技術。隨著畜禽飼養、水產養殖的現代化、專業化、集約化發展,畜禽飼養、水產養殖技術的水平不斷提高,飼養設施實現了自動化和半自動化,畜禽飼養周期在不斷縮短,實現了專業化和標準化的養殖,提升了畜禽產品和水產品的產量。目前世界水產品總量的(包括海藻和水生植物產量)10%來自水產養殖。海淡水養殖業日益受到重視,海淡水養殖技術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各國在海水養殖方麵,苗種選育、工廠化人工育苗、餌料配製等技術上都有長足的進展。

(4)農業生物技術。植物基因工程是隨著分子遺傳學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分子遺傳學已經探明了控製植物代代相傳的遺傳物質,逐漸找到了控製植物各個性狀的基因。在此基礎上,科技工作者便可以用一種“工程”的方法,把不同植物,甚至動物的控製優良性狀的基因,轉移到我們所需的植物中去,實現該植物性狀的改良。

目前,在許多作物上已經實現了按人的意誌改良作物的願望。植物基因工程的出現和發展,將使人類有能力對作物實現全方位的改良修整。這一技術應用於農業生產,必將大大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品質以及抗逆抗病能力,從而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

一是生物育種技術。利用基因育種培育出的農作物品種除了高產以外還具有諸如抗蟲、抗病、抗旱澇、抗風等特征。如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把細菌的殺蟲基因轉入到棉花中,就可以使棉花具有抗棉鈴蟲的特點。將冷水魚的抗低溫基因克隆到西紅柿中,可以得到抗凍西紅柿,使西紅柿的生產期延長。將一些高蛋白基因引入穀物作物,已獲得了高蛋白小麥和高蛋白玉米,基因工程技術的應用將為解決人類糧食緊缺問題做出巨大的貢獻。同時利用生物技術還可使遠緣架種、品間雜種很快純合成穩定的定型品種,從而加快育種過程,縮短育種周期。

二是農作物耕作栽培技術。農作物耕作栽培技術的進步是與生物育種技術聯係在一起的。新的作物品種品係往往需要有新的栽培技術和耕作製度作保證。另外隨著技術的發展,工廠化溫室栽培技術日益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在當前,植物的生長已經不再單純的隻是在原來那種生長的季節生長,而是隨時都能在新的條件下生長。植物的反季節生長是農作耕作栽培技術的主要表現。

二是生物農藥技術。以生物群治生物群是生物農藥技術最大的特點。最初人們主要依靠“天敵”壓低有害生物群密度。近些年來,人們在“天敵”對害蟲致病、寄生的研究方麵取得了大的進展,而且已經能夠通過提取這些發揮作用的物質,製作成生物農藥防治植物病蟲害。基因工程’學的進展,又在使“天敵”能夠在體內合成致毒等物質方麵產生高效率,使生物農藥的效果更顯著。生物農藥包括微生物農藥、農用抗生素和生物化學農藥,能發揮工業生產的有利條件。現代生物技術,尤其是基因工程技術的應用,使我們能夠生產出殺蟲廣、毒性強的微生物菌株,擴大了防治對象,增強了防治效果,隻要把它噴灑在侵害作物的害蟲上時便可達到“以菌治蟲”的目的。生物農藥技術的發展在達到保護動植物的同時,也是當前保護環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