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在促進農業發展的同時,也對農村和農民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作用,因此,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科技的發展是我國“三農”問題解決的突破口。
本講要點
農村科技發展的地位作用
農村科技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發展我國農村科技事業的基本途徑
我國農業在人口增長和耕地麵積減少的雙重壓力下,成功地生產了足夠的食物來養活不斷增加的人口,中國在僅占世界不到1/10的耕地上養活了超過世界1/5的人口,並且達到了較高的食物自給率。此外還出口了相當數量的高附加值農產品。實現了從農產品嚴重短缺到供求總量平衡、豐年有餘的曆史性跨越。這一輝煌成就的取得,毋庸置疑,農業科技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一)科技發展是促進農業發展的主要動力
黨的十六大把建設現代農業作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之一,這是在總結世界農業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立足我國國情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和部署。建設現代農業,必須通過農業科技成果的密集是用來提升農業資源開發利用的廣度、深度和精度,從根本上改變農業資源配置的機製、結構和效率,實現農業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變資源的粗放經營為技術和資本密集的集約經營,不斷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
1.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了糧食產量和改善了農產品的品質
遺傳學理論的發展和生物技術的應用,推動了育種技術的發展。在農業上,人們應用這些技術培育出一係列的動植物良種,使其生產產量大幅度增長。從20世紀50年代初到20世紀80年代的30年間,世界小麥總產量增加1.7倍,其中靠育種增產的因素占到1/3.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的以推廣小麥、水稻、玉米等高產品種為基本內容的“綠色革命”,使許多發展中國家糧食成倍增長。育種技術的進步在畜牧業、林業和水產漁業等方麵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同時生物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不僅提高了生物產量,而且能適應社會對農產品品質的需求變化,不斷更新品種,提高農產品品質。如現階段食品加工業的多功能食品、方便食品、安全食品等無不是科學技術進步帶來的結果。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新品種
根據著名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的超級稻的實驗,湖南省汨羅市通過推廣優質高產水稻品種,在糧食種植麵積減少15萬畝的情況下,產量保持與前幾年大體相當。特別是已研究成功的超級雜交稻,第一階段大麵積示範畝產700千克的指標,已在2000年實現,第二階段大麵積畝產800千克的研究也在2003年取得突破。全國雜交稻的種植麵積有2.3億畝,超級雜交稻第二期目標在2004年實現後,每畝可比現有的高產雜交稻增產150千克,按年推廣2億畝計算,每年將多產300多億千克稻穀,能多養活7000多萬人口。
2.提高農業的投入產出
這一點集中表現為科技提高農業的集約邊際。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業生產要素在單位麵積上投入的最高限度將不斷被打破,使集約邊際不斷提高,從而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同時,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現代化勞動手段的應用,能促使生產單位的規模經營規模不斷擴大,進行專業化生產,進而引起平均成本的降低,實現規模效益。
3.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
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農業的發展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大大提高了勞動的生產力,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發展。過去的手工的農業生產活動已經被今天的現代化的大機器工作所代替,原本小的農產品加工的小作坊也變成了機器的操作。科技的發展使得人們的勞動強度大大減輕,並且也提高了農業的勞動生產率。過去的一人隻能耕作幾畝地的情形在今天的很多地方已經被大型的農場和農機具所代替。遠古的耕作方式也隨著科技的發展而慢慢淡出曆史的舞台。
4.改善資源狀況,優化資源配置
農業技術的進步,將使農業資源的配置逐步發生變化。一方麵,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將擴大農業資源的利用範圍,增加農業資源的供給量;另一方麵,它還將提高農業資源的質量和單位資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農業資源能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用。此外,農業技術的進步還將促進生物資源與環境因素的統一和協調,按照因地製宜的原則優化農業資源的配置,以充分發揮農業生產的地域優勢。
(二)科技發展是農民增收的主要保證
隨著農業科技的發展,農業耕作已經改變了原來那種單純依靠人力的現狀,改善了人們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同時也帶來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出現。並且我國本身的農業大國的局麵就決定了我國在今後的農業和農村發展中,最需要的是一種實質性的變化就是減少農民,降低農民的就業比重,提高勞動生產率。國際的經驗已經表明,降低農業的就業人口是實現現代農業的必經之路。因此我國農業和農村當前麵臨的最重要的問題是要將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