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發展在農業和農村發展串的地位和作用(2 / 2)

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最主要的途徑:一是加快鄉鎮企業發展,推進農村工業化;二是加速農村城鎮化進程,促進農民進城務工。而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以及農民進城務工,必然要求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養和造就成千上萬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強化農民從事和經營非農產業的能力、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力,加快農民向第二、第三產業和城市轉移的速度。但是目前我國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這種農村勞動力數量龐大而又素質低下的狀況,嚴重製約著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方麵提供更多的機會,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科技培訓體係,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就業技能,加速農業科研傳播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促進其進行產業專業和就業轉移。

科技進步增加農民收入的另一個方麵是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延長農業產業鏈條,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鄉鎮企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主導方向,也是實現農村工業化和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力量。但是目前我國農產品總體上還處於落後水平,加工企業的技術裝備80%處於20世紀70~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15%左右處於20世紀%年代水平,隻有5%左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國農產品加工機械自控技術差,生產線自動化程度低;單機多,成套流水線少;結構簡單、技術含量低的產品多,高技術、高附加值、高生產率的產品少。同時,一些顯著提高產品質量與安全的新技術,如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膜分離技術、短程分子蒸餾技術、超高壓技術、冷殺菌技術等仍未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民收入的提高對科技進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將是接下來農業科技發展的目標。

(三)科技發展是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農村的可持續發展主要涉及兩個方麵的問題。一個是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另一個是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在承擔保障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功能的同時,在保護環境、提高生產者收入和生活質量方麵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農業的發展目標已經從傳統的保障食物供給的單一目標轉向了促進自然、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多元目標,農業的功能性日益彰顯。

但是,我國農業麵臨的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嚴重挑戰。多年以來,由於人口的巨大壓力,我國對農業資源進行了過度開發和利用,耕地減少和水資源開采利用現象突出,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和荒漠化趨勢日益嚴重,水旱災不斷。據統計,全國水土流失麵積已經擴大為356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麵積的1/3;全國沙化土地169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麵積的18%;每年農業受災麵積由20世紀50年代的1000萬~2000萬公頃,增加到20世紀90年代的3000萬~5000萬公頃,這些變化使得人和自然的和諧關係被嚴重破壞,已經危及到農業和整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防止我國自然資源的縮減和退化,保持自然資源基礎完整,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依靠科技進步來支撐。需要科技開發和推廣應用在更高層次和更廣泛領域取得新的突破,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拓展資源利用的空間和可能性邊界,從而緩解和減輕農業發展的資源環境壓力,恢複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科技對於農業社會環境的可持續除了以上部分提到的能夠提高產量、延長農業產業鏈條以促進農民增收外,另一個重要的方麵就是對貧困的作用。在過去的10年中,技術進步對農民收入的提高和貧困的減緩起到了顯著的作用。有關農業生產決定因素的許多研究報告顯示,農業生產的增長主要來源於農業生產率的提高。生產率的提高則主要是歸因於高產品種,耕作製度的改變以及投入品技術的改造和投入的增加等。

農業技術進步對貧困的影響表現在很多方麵。從生產方麵看,中國貧困地區農村農民的收入主要依賴於農業生產。與非貧困地區相比,相同比例農作物產量的增長對貧困地區收入的提高有更大的影響。研究同時發現,過去的農業技術進步更多地偏向於對勞動力的使用,這對貧困地區比較有利,因為貧困地區比富裕地區勞動力更豐富。從消費方麵看,生產率的提高降低了貧困者從市場上購買農產品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