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農民教育的功能(1 / 2)

關於農民教育的功能,學者們有諸多的論述,我們認為在未來的農民教育的實踐中除了發揮一般教育功能外,對農民教育還必須強調它的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和示範功能的綜合發揮。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民教育,應當克服以往功能的缺陷,做到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和示範功能的相互促進,以最大限度的實現農民教育社會經濟效益。

(一)政治功能

在當前農村政治生活淡化、對農民進行政治教育的主體缺失的情況下,農民教育應成為政治思想教育的載體,承擔思想觀念教育的功能,具體說應在以下三個方麵發揮作用:

1.促進農民的政治社會化

目前,農村中政治生活比較缺乏,但及時把握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正確看待國內外政治形勢的變化,仍是農民必備的一項素質。尤其是村民自治經過多年的試行,已成為我國農村基層的一項基本政治製度。按照法律要求,搞好村民自治,實現農村地區的穩定和發展,對個人、對社會的發展都十分有利。然而根據學者們的調查研究,村民自治存在不少問題,農民對選舉缺乏熱情,賄選、黑惡勢力、宗族勢力控製選舉等現象依然比較突出。因此,農民教育對農民適當進行時事和政治教育,幫助農民樹立自由、平等、公正等政治觀念,促進農民的政治社會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2.對農民進行法律法規教育,促進農民的知法守法和維權意識

現代社會是法製社會,法製社會要求社會成員知法守法,以法律規範來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國農村以各種非法律規範來調節關係的傳統還比較濃厚。在加入世貿組織後,農民麵對更多的需要依照規則、依照法律來處理的關係,規範自己的生產銷售行為也顯得十分迫切。這不僅需要農民具有知法守法和維權的意識,也要求農民能夠掌握一定的國際貿易遊戲規則。這些方麵與教育息息相關,屬於職業素質的一部分,農民教育應當在此方麵做出自己的貢獻。

3.向農民實施思想道德教育,促進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

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上提出的“八榮八恥”榮辱觀,是新形勢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這就要求農民正確處理好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利益關係,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強調對農民的倫理道德教育,也是韓國“新村運動”成功經驗的借鑒。20世紀70年代韓國的新村運動就是物質文明建設和倫理精神教育互動的農村現代化建設運動,該運動以倡導“勤勞、自助、合作”精神為核心。因此,在我國目前實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充分發揮農民教育的功能作用,促使農民樹立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經濟功能

經濟功能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教育的主要功能,它通過讓農民掌握物化和非物化的科技成果並將其應用於生產實踐,從而實現農業產品的優質、高產和高效。但這隻是農民教育經濟功能的一個方麵,它的經濟功能還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1.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民教育所傳授的科學知識和技術與農業生產相結合,產生了巨大的生產力。尤其是在知識經濟社會,科技和知識成為社會發展的直接推動力量。對農業生產來說,優質的品種和苗木、優良的栽培技術和管理方法、高效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和肥料等等,對增產和改善品質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我國的農業科技貢獻率盡管隻有30%左右,但已經可以使我國的農產品基本實現自給。西方發達國家的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達到60%~80%的水平,其中教育和培訓的作用占到了20%左右,如果我國能夠達到這個水平,那麼農業生產力將得到極大的提高,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能力將大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