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我國農民教育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教育和培訓體係。各地大量的實踐和改革,為構建新型農民教育體係奠定了基礎。
(一)建立農民教育體係的原則
要建立符合我國實際、能充分發揮農民教育功能的結構體係,根據我們對農民教育規律的認識以及對曆史經驗教訓的反思,認為應遵守3個基本原則:
1.社會適應性原則
教育體係的構建與功能的發揮總是受製於其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農民教育要適應農村社會發展的需要,這是教育與社會關係的客觀規律的要求。農民教育的類型、規格、層次由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定。農民教育要適應社會的需要。首先,要適應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農民教育應有極強的地方特色,根據地方的產業結構、經濟類型、發展水平、生產要素等來確定教育的內容和層次。其次,要與農業生產特點相適應。農業技術教育具有與工業技術教育完全不同的特點,因此不能照搬一般教育的方法和模式。再次,要與農民的特點和需要相適應,充分考慮農民的文化程度、職業需求和對科技的需要。
2.整體性與協調性原則
農民教育體係的各個組成部分必須構成一個相互聯係的有機整體。
我國目前農民教育的主要問題在於缺乏使各個部分協調起來的機製,導致農民教育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民教育必須打破以學校教育為唯一形式的傳統教育模式,改變隻有學曆教育才是教育的錯誤觀念,樹立現代大教育觀,構建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相結合的教育體係。整體性與協調性原則,要求農民教育體係內部必須處理好各類別、各層次之間的關係,這就需要完善農民教育機構建設,形成具有權威性、有效性和係統性的網絡體係。
3.多樣性與靈活性原則
農民教育要有統一性,這是農民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反映農民教育的共性,包括基本的教育方式、教育結構、教育管理、教育立法等。但農民教育更要講究多樣性和靈活性。多樣性反映農民教育的地區差異,反映的是各地區農民教育的個性。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發展極不平衡,農業基礎、資源、產業結構、文化傳統、農民素質等都存在巨大的差異,決定了農民教育必須具有多樣性和高度的靈活性。
四川樂山教委在農村教育改革實踐中提出了,是對農民教育多樣性和靈活性的典型表述。
四川樂山的“短平快”的農村成人教育優化模式
“短”主要指教學時間短,科技傳播時間要短。
“平”就是強調農民教育要與當地的生產力水平、與農民的接受能力相適應,不能落後於生產力發展水平,也不能脫離農民的接受水平。
“快”是指科技信息捕捉的速度要快,對市場變化的反應要快,學員把所學技術運用到生產實踐中見效要快。
“短平快”的教育模式適應了科技革命的需要,它的核心在於把新的科技成果轉化到生產者的手中,使之盡快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如果現代科學技術沒有相應的傳播、推廣體係,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術就麵臨難以迅速推廣的困境。隨著技術陳舊周期的加速,甚至在一項技術尚未麵世之前,就可能被淘汰。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率低,與僵化的農民教育不無關係。
“短平快”的教育模式適應了經濟發展的需要。現代市場經濟可以概括為“技術含量日益提高,不穩定性不斷加劇”兩個方麵,前者是指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經濟和資金密集型經濟在向技術密集型經濟轉變,在生產投入的各種要素中,科學技術占的比重越來越高。適應這一要求,除了加快技術開發外,最重要的是科技轉化。“不穩定性加劇”是指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加快,表現在農業上就是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地調整,農村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短平快”的教育模式也是農民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過去,我們曾一度追求農民教育的“正規化”,如舉辦全日製的掃盲班,需要:幾百個學時,脫離實際,結果越辦越萎縮。由於農民文化教育沒有同學習:技術相結合,在脫盲後又大量複盲,單純的掃盲教育也並不能改變農民的貧困狀態。農民教育必須走出“隻有拿文憑的教育才叫教育”的誤區,朵取靈活性的職業教育方式,才能取得顯著的成效。“短平快”的教育模式在實際操作上強調了培養目標的層次性、教學內容的針對性、教學方式的實踐性和教育服務功能的整體性。
(二)“三教結合”構建農民教育新體係